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劄達縣旅遊指南;劄達縣美食推薦

劄達縣旅遊指南;劄達縣美食推薦

劄達縣位於西藏阿裏地區,在邊境上。它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偉大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縣城。這裏的人們生活平靜悠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壹個好的旅遊目的地。

劄達是中國人口最少的縣,不到壹萬人。它是中國距離印度首都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如果妳能爬上喜馬拉雅山,嘰裏咕嚕地往南走,幾個小時就能沖進新德裏。此外,還有——個古格王朝遺址,是西藏最神秘的歷史遺跡。

雜古格遺址

那年從古格遺址回來,已經是午飯時間了,準備在縣城找個地方吃個飯。轉了兩圈,發現即使在中國最小的縣城,依然到處都是川菜館,我的旅行原則是絕不吃外地菜。

於是找了壹家藏餐館,門面不大,門簾永遠掛著。餐館裏擺滿了彩繪的長桌子和矮桌子,墻上掛著唐卡或活佛的照片。壹排暖水瓶,裏面放著酥油茶和甜茶。

壹百多萬平方公裏的西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所有的藏餐館看起來都壹樣。單調也是藏餐館的菜單,連看都不用看。反正種類不會超過妳手指的數量。

開店的是壹對年輕夫婦。女人是標準的藏族女人的樣子。這個年輕人皮膚黝黑,留著誇張的大鬢角。

點了壹個藏式包子,壹杯甜茶。老板娘進去做包子,我就和小老板聊天。他是普蘭人,幾年前才在紮達開店。普蘭也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之壹,比旁邊的劄達縣大壹點。地處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裏有阿裏地區最重要的對外通道——普蘭口岸——。

小老板說,他四五歲的時候,每年夏天都能看到印度商人帶著貨物來做生意。這幾年,他管得很嚴,看不到他們。看著小老板的飛機頭,我回想起以前在路邊停下來,聽到小店傳來歡快震耳欲聾的印度歌曲,再想到印度男影星的服裝,我明白了這個年輕人發型的由來。外人很難想象印度文化藝術對西藏的影響有多大。

饅頭端上來了。它們看起來很精致,而且還是蒸的。我以前在西藏和尼泊爾吃的藏式包子大部分都是油炸的,高海拔蒸東西不容易。它塞滿了羊肉。面團很厚,餡也不多。

曾經有壹篇關於藏式包子的專題文章(見《尋味中國57日喀則的藏包子與尼泊爾Mo:Mo》)。

老板娘送來壹碗免費的肉湯,比較渾,沒有實際內容。我在這些東西面前看不到壹絲綠色。藏餐就是這樣。幾個饅頭看起來不餓,但是壹大杯甜茶熱量不低。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可能會有讀者問:這個小包子在哪裏?有什麽值得寫的?

問題是,為什麽來自江南的小籠包會出現在這個或許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為當地人服務的餐館裏(很少有中餐館進入西藏)?說它起源於江南,壹點也沒有錯。傳統上,在印度和尼泊爾沒有這種面食。尼泊爾的包子是從西藏傳入的。

西藏以前有饅頭嗎?真的不會有。雖然現在大部分藏族人都以面食為主,但其實小麥這種主食已經很多年沒有傳入了。我的印象是,農業科研人員培育優質高原抗寒小麥是在六七十年代左右。在此之前,藏族人的主食是青稞制成的巴贊。所以現在藏族餐館提供的所有食物,比如藏族包子、餃子、面條、面餅,其實都是漢族的菜譜。

妳可以試著推斷壹下包子是如何在世界屋脊上傳播的。最大的可能是四川廚師,帶著川菜沿著喜馬拉雅山北麓跨過橫斷山脈,所向披靡,就像在中國其他地方壹樣。於是藏族人也學會了面食加工的技術,並帶到了尼泊爾,在那裏成為了尼泊爾的特色食品“Mo:Mo”。這時它已經改頭換面,叫“藏式包子”,好像是藏族的特色飲食。

由於高原燃料、水的沸點等等的限制,藏式包子都是小的,因為大了很難催熟。如果說江南的小籠包在飲食上很精致的話,在藏區是那麽的渺小,無可奈何。

尼泊爾:莫

什麽是傳統飲食?離萬裏不遠,我來到了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我堅持不進川菜館,只和藏民坐在壹起。其實我還是在家吃了那些東西,味道差遠了。

如果妳看過我之前的遊記,妳就會明白為什麽壹定要去當地的餐廳。好吃不好吃真的不重要。我不是吃貨。

發壹張自己在Zada的照片,難得露臉。畢竟,沒有多少人見過古格遺跡。

後記:

那壹次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去三國交界處的普蘭港參觀,後來深深後悔。

2008年6月13日(註日期),尼泊爾通過了被認為有利於中國的關於普蘭港南側爭議地區領土判斷的憲法修正案,從而引起了某國的極大憤怒。所以,也許某個地方會有另壹場火災。

如果結合昨天《影像記憶明媚寧靜卻又波瀾不斷的班公湖》的文章,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麽《尋味中國》從江南跳到了中國的最西端。

普蘭、紮達、班公措、印控克什米爾、阿克賽欽、新德裏、伊斯蘭堡的關系見下圖。

這個系列只是關於當地的食物,我只是壹個不懂政治的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