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圍繞“元宵節”“春節”寫趣味經歷

圍繞“元宵節”“春節”寫趣味經歷

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鬧新春,男女老少出了門。踏著醉人的夜色,來到山城的街頭,只見滿眼到處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各種各樣的花燈更是令人賞心悅目。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正月裏鬧花燈已經成為人們的壹道新年文化大餐。

其實,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正月望,隋朝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為人所知。各式各樣的燈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壹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581年至619年)才出現,算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壹,而到了唐以後燈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誌。元宵大約是從三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的壹種節慶,在南北朝發展成壹固定的節日,但成為後世元宵主要節日的花燈和百戲要到隋煬帝才開其端。

元宵節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蔔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蔔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蔔休咎。

〔山東省〕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壹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蔔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蔔歲事。武昌的「弄龍」要壹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遊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壹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壹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壹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壹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壹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明了吃元宵象征團國之意。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裏,像是壹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裏湯圓,家人團圓,正如臺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壹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以象征團圓吉利之意。因湯圓最初只專在元宵節上市供應,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壹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壹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誌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民間有幾種關於元宵節有趣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壹支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另壹則傳說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裏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有壹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壹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壹死了之,於是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壹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這壹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壹個占蔔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壹時之間,長安城裏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壹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妳們若看到壹個騎粉色怠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奉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妳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壹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

漢武帝壹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壹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壹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 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壹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