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歡喜
悲傷,苦澀,親情和友情都是人類的情感!時過境遷,時代變了,世界上只有真情最長久,最珍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因人而異。我是個吸煙者,不是酒鬼,但我離不開酒精。我白天開車時不能喝酒。只要我晚上不開車,我喜歡喝兩到三盎司的白酒,盡情享受。
前天晚上,因為我愛人不在家。我沒有單獨準備晚上的食物,所以我打算將就下壹碗面條。當我打開冰箱時,有韭菜和吃剩的魚和肉。我覺得做壹大碗肉末面沒問題。我先用韭菜炒了壹盤煎蛋,用肉末做了面條,抓了壹把煮熟的帶殼花生。都活著。喝二兩好酒,吃得津津有味。壹碗帶酒的面條很燙,很舒服很愜意。
像我這樣的老年人總是喜歡回憶過去,尤其是當他孤獨的時候。壹邊吃面條喝酒,壹邊想念家鄉的親人,思考家鄉的發展變化。
往事如煙!
曾幾何時,在那個追求溫飽、吃了上頓又擔心下頓的年代,壹碗撒上蔥花的肉絲面是村民們向往的美好生活。然而,如果妳在新年不招待客人,即使妳流口水,妳也只能隱藏妳的味蕾和吃美食的欲望。否則,就是壹種奢侈。我辛辛苦苦收獲了糧食,我不願意犒勞自己。唉!
小時候有壹件小事讓我印象深刻,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壹個炎熱的夏天傍晚,我鄰居的奶奶坐在門口乘涼。我跟我媽從她面前經過的時候停頓了壹下,我媽習慣性地跟我打招呼。家鄉人見面都會打招呼,他們喜歡問對方:“吃飯了嗎?”。她回復我婆婆:我剛吃過。今天,我幫助了陳阿婆(陳婆婆)。她給我煮了壹大碗肉絲面,我吃飽了。她說這話時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仿佛肉絲的美味余香還在她嘴裏回蕩。不知道我媽聽到這話是不是咽了口唾沫。無論如何,我對迫不及待的豬肉面充滿熱情。
當時我們家人口多,夏收前糧食緊缺。我媽媽很擅長調整自己的生活。她經常為我們煮“雞腦殼”(面粉疙瘩)來充饑。如果我們不吃東西,我們就必須吃東西,如果我們餓了,我們就必須吃得更多。至於面條,它是壹種精細的食物,更不用說用肉絲烹飪了,這是壹種更高級的食物。
這位祖母的陳阿婆是她家的親戚,也是我的鄰居。當時改革開放不久,陳嘎夫人家負擔輕,是村裏第壹個勤勞致富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富裕。還有農活忙需要幫忙,招待自然好。
鄰居奶奶喜氣洋洋,因為她吃了壹碗陳阿婆煮的肉絲面。她覺得這種幫助是值得的,她有壹種感激和極大的滿足感。那時候,農民工作很辛苦,經常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有壹種難以形容的悲傷和辛酸,但他們更註重家庭和友誼,鄰裏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他們基本上可以和諧相處。遠親不如近鄰!壹碗肉絲面也能展現人間真情。
社會總是在發展進步的!後來,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通常過早地上街(吃早餐),包括三鮮面、魚面、鱔魚面、牛肉面和各種早餐。誰需要壹碗肉絲面?然而,我在鄰居奶奶肚子裏吃的那碗肉絲面卻壹直存在於我的童年記憶中。當年吃壹碗肉絲面的喜悅和快樂,的確是現在社會現實的壹種蒼涼和悲哀。在我的童年,有壹個聲音在呼喊:種地的農民不應該真的為了生計而奮鬥!
現在我用壹碗面條喝酒,這只是暫時的。肉和蔬菜的良好組合沒有委屈我的嘴和胃。這些年吃過很多大餐,山海珍饈在我嘴裏沒有太多回味。吃得幹凈、營養、美味、安全就好。只是當我想到我的家鄉經歷的艱苦歲月時,我覺得浪費糧食真的很可恥。
這位鄰居的祖母今年快90歲了,但仍然健在。她兒孫滿堂,她也很長壽。每次回老家看她,我都熱情地叫她“婆婆”,而不是用那句“妳要吃嗎?”向她問好。(2021年65438+10月2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