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的壹篇的童話故事,發表於1846年。主要講了壹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無情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賣火柴的小女孩》
它講述的是壹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為沒有賣掉壹根火柴,小女孩壹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壹根火柴,看見了溫暖的火爐;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見了噴香的烤鵝;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美麗的聖誕樹;她擦亮第四根火爐,看到了久違的外婆。她害怕火柴熄滅,外婆就會和火爐、燒鵝、聖誕樹壹樣消失不見,就擦亮了壹整把火柴,想讓外婆留在自己身邊。最後小女孩嘴角帶著微笑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壹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對這個可憐小女孩不幸命運描寫的同時,也對這個孩子在饑寒交迫、孤立無助的情況下,對她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致描寫,尤其是寫她對美食、溫暖和親情的幻想。作家細致地描寫了小女孩關於溫暖的火爐、肥美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四個幻想片段,而這樣的幻想,恰恰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貧苦民眾的難以實現其美好願望,無法保障溫飽的心理反應。而這樣的幻想卻有別於童話世界中那些銅頭鐵臂、青面撩牙、飛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寫,她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實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隨處可見的,故事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
悲劇的力量在於把美好撕破給人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對壹個花季少女純潔靈魂的摧殘,這個可憐的女孩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失去的壹瞬間,仍然保持著對美好情境的向往,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這個弱小生命的淒苦和悲慘命運與她對美好情境的向往與破滅疊化在壹起描寫的,這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文章這樣描寫到“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壹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作者把小女孩美麗的幻景與她面臨的冷酷的現實疊化在壹起描寫,對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賣火柴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