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連州的美麗不僅僅是壹條地下河。它是壹個千年古縣,歷史非常悠久,文化特別厚重。歷史上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劉禹錫、韓愈、嶽飛、富博將軍等人都在這裏留下了足跡,他們先後以65,438+038名進士走出連州,其中壹些人甚至官至宰相,壹些人是非常重要的官員。還有著名的兄弟(陳全和諸宸)和三代狀元(唐元、唐靜和唐嫣)公孫的故事。而且連州在近代曾五次為廣東省會,因此在歷史上的地位極高,甚至高於其上級城市——清遠。
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也催生了各種特產,如連州白茶、蜂蜜、蜜棗、黃精、東北臘八狗、姚安蘑菇、連州花腸、釀蝸牛、東北水餃、黃毛粽子等。酸辣豆角等。,都是連州在全國都稱得上的特產。在這些特產中,東北的臘味非常有名,它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為什麽?因為在清遠自駕的過程中,當我們經過連州東陂鎮時,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有很多臘肉,我們嘗了很多次,真的很好吃。
東北臘肉現在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東北的地理特征是屬於河床河谷,位於兩山兩水之間。其中,從峽谷中鉆出的東塘河緩緩流向東陂鎮,為小鎮帶來了山風。秋冬季節,幹燥的冷風從南風坳吹來,與兩河散發的蒸汽混合在壹起,正好讓掛在天花板上的臘肉慢慢變涼變幹。
因為特定的風、溫度和濕度,東北鎮形成了獨特風味的東北臘肉。因此,董培臘肉也被稱為“幹臘肉”,它也被稱為“天時地利”。此外,由於采用風幹工藝,只能在秋冬季的自然氣候條件下生產,生產時間大約在每年的寒露節到小寒節之間,屬於季節性生產,超過這個時間範圍生產的臘肉沒有風幹臘肉的特點。生產時間和生產區域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它們共同構成了生產風幹臘肉的自然條件。
東北臘肉的種類很多,不僅有我們常見的臘肉和臘腸,還有臘雞、臘魚、臘鴨、臘牛排等。,而且這些肉也很講究。豬肉的品種是長白豬,這是壹種瘦肉型豬,蛋白質含量高;雞、鴨等。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品種,自然放養,肉質好;飼料包括當地野菜、米糠或放養中自由覓食,輔以精制飼料和花生麩等礦物質。
據當地朋友介紹,東圃的臘肉制作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相傳,明朝年間,有兩位來自東莞的移民遷居於此,帶來了傳統的臘肉制作技藝。結合東北鎮的特殊環境,他們給農民飼養的牲畜打了蠟,這在方圓幾十英裏的村民中很受歡迎。
清朝乾隆年間,東北人生活富足,六畜興旺。當時,除了正常的屠宰和銷售外,豬肉經常過剩。壹次偶然的機會,當地壹位村民將剩下的豬肉撒在表面上撒上鹽,第二天,他用繩子將鹽腌了壹夜的豬肉掛起來。這是冬天的至日,雪下了好幾天,所以壹家人把鹵肉拿下來煮了煮,卻發現味道不壹樣,鹹而美味。從那時起,用鹽將豬肉腌制成熏肉的過程就流傳開來。
鑒於董培臘肉的特點,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了董培臘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7年,當地政府還正式啟動了專業鎮標準化示範點試點工作。建立覆蓋全鄉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的標準體系,標準覆蓋率達99%。統壹技術門檻,建立公平公正的技術平臺,推動董培臘肉產品優化升級,逐步從小作坊生產向企業化、標準化發展。
如今,東圃薇拉不僅成為連州的著名特產,也是清遠的壹張美食名片。幾乎每個清遠餐館都可以吃到東圃薇拉,但最正宗的要在連州市東圃鎮吃到。
近日,余凡在清遠參加旅遊活動時,參觀了著名的連州地下河,並在地下河所在的連州東北鎮品嘗了正宗的董培臘味宴,包括臘腸、臘肉、臘雞和臘肉排骨制成的各種美食,如臘肉拼盤、臘肉米飯、臘味豬腳蘿蔔湯、臘味炒心(連州白菜心是連州另壹個著名的房地產品牌)和臘味炒心。
本文來自汽車之家車嘉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