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風雨飄搖滿旗哥倆兒結伴赴京城環伺尋機
第壹百壹十八回
騾車從黃花峪弘滿出發,經過穿芳峪果香峪村三十裏地,再行三十裏地,中午時分到達驛站。
而後在此歇腳,人與騾子充分歇息壹個多時辰後,酒興飯足精神煥發,午後騾車跑得格外輕悠歡快,太陽還未下山,遠遠前方已看到:清帝謁陵駐蹕之所: 鳳禦白澗 赫然醒目的大牌坊。
忠君從大衣襟中掏出懷表瞅瞅:還不到下午四點,今晚住宿之地白澗鎮,這麽順當就已經到啦?
自嗚得意車夫揮揮馬鞭道:是,就要到村口了,下午這五十裏地,咱騾子合弦悅耳鼓點,它還未來得及撒歡,大戲就謝幕嘍!今兒個,到此結束,想看撒歡飛奔,等明天吧,要比今天路途長些,得跑壹百三十地裏。
車夫瞅瞅溥臣接著道:按溥臣阿渾請求,直接到順義張各莊,給咱幾家都請壹份顯靈通聖竈王爺,我壹聽,為眾辦善事,說啥也得去啊!明晚咱就住在順義,後天清早騾車在行從順義赴京城那六十來裏地,保證壹頭午就拉到端郡王府附近西大街二條了,您二位阿渾請放寬心吧!自從收下忠君那50文錢,車夫顯得格外和氣。
前文已敘述過,愛新覺羅·溥臣家中供奉那竈王爺,就是他與親屬,年年除夕燒掉升天後,大年正月,套上馬車趕腳五六天,再從三百裏地之外皇城左近順義張各莊再請來,重新貼在竈臺上方恭敬供奉著。唯有張各莊請來的竈王爺才靈驗,這是畿輔滿旗人家傳承之風俗。難得之機三位滿旗鄉親繞道張各莊,各請壹份通靈顯聖竈王爺返家中何樂不為呢!
說著嘮著,眼瞅著來到白澗村口,溥臣對忠君悄聲道:這兒真有人把守!
只見車夫跳下騾車,與在村口把守的兩位年長者打招呼,隨即行禮請安,溥臣與忠君也趕忙下車行請安禮,這種禮俗稱“打千兒”,長者禮貌還以半揖禮。
車夫隨後互相介紹,經常拉腳過路雙方以非常熟悉,車夫把花甲之年稱呼德爺的介紹於忠君與溥臣認識。
德爺先祖也源自赫圖阿拉,廖瘳數語聊家常裏短,親情溯源分外親熱,看時間還早,乘坐著騾車,德爺自願熱情陪同親人瞻仰白澗名勝:忠君與溥臣大喜過望。
德爺先讓騾車行至不遠山坡上,眾人下車眺望滿目植被金黃綺麗景色心曠神怡:
德爺手指前方道:白澗在皇家眼中視為珍奇鳳地:妳們仔細端詳,鳳頭朝北,禦道白澗路段形似鳳的兩只翅膀。禦道北側還有兩眼泉井,相距三百米,為鳳眼。這井北側就是行宮所在地,為鳳頭。鳳頭北部有壹彎流水,清澈見底,潺潺不息,東西貫穿整個村莊,故本村取名清水潑澗,後來改稱白澗,這就是白澗村由來。
白澗鎮是漁陽的西大門,“白澗秋澄”是漁陽著名八景之壹;
抱谷懷山湛復停,
壹條素練繞雲屏。
玉繩冷浸三千尺,
珠鬥平涵數點星。
白鳥常浮天外影,
蒼龍時露鏡中形。
分明幻出無塵境,
幾度遊覽眼倍青。
明代詩人崔富如此描寫家鄉美景,以素練、玉繩比喻澗水。澗水如鏡,潛龍時現,給人以清寂幽遠之想象。
白澗村後來形成鄉鎮,這裏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清朝皇帝行宮遺址,就座落白澗村中,這是歷代滿清皇帝去東陵拜謁時,精心選中路途休息之驛站。
騾車隨後下山,我們壹同去瞻仰參觀清代皇家行宮;白澗行宮位於白澗鎮白澗村,原香花庵西,始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皇帝謁東陵時入漁陽轄境第壹站。為皇帝謁東陵時駐蹕之所。
乾隆皇帝署名弘歷 曾賦詩描寫白澗行宮,名為:
白澗行宮疊舊韻清:
為謁橋山整六驂,
遙觀積素罨煙嵐。
廿年歲月空而幻,
終古恩勤夢亦諳。
古樹無梢全似畫,
清軒小坐卻如庵。
真常識得非常住,
不向維摩悟處參。
眾人來到皇帝行宮原址瞻仰:德爺邊參觀邊介紹:
行宮的宮門與王府大門同樣,門外兩側是配殿。行宮建築為清宮殿式,宮內有最大殿為寢宮,寢宮的北、東、西周圍是宮房,宮房設有走廊。
每當皇家發葬或謁陵至此時,把陵裹放於行宮西南三角坑中,那是放陵之地。侍衛住配殿,傭人、隨從住在宮房,皇室家族住在寢宮。
參觀罷皇帝行宮原址,眾人又來到在行宮東側,與之平行而建的香姑庵參觀;
香姑庵又稱尼姑庵。尼姑庵山門掛匾“香姑庵”三個大字。山門往裏是二殿,二殿後呈石碑。再往裏走是大殿,大殿門前左右各有壹塊小石碑,碑前各有壹棵直徑1米多參天白皮松。
大殿左右兩側是配殿,大殿後面是正閣,兩側為配閣,配閣和配殿之間是耳房。山門的東側是門房,即門道,是平時進出香姑庵的道路。
從門房往裏走有壹個石門,可進入基地。基地內有三座石塔、三座磚塔,西北、東南方向壹字排列,並逐漸變小、變矮。塔前長有粗大參天的白皮松樹,松樹前埋有土基,給人以壹種陰森森恐怖感覺。
德爺繪聲繪色介紹:據傳曾因清朝有壹皇帝遇難,要出家當和尚才能免災。國家不可壹日無君,於是就張貼告示,募集女子充當替身出家當和尚,為皇上免災。並在白澗這塊風水寶地修此大廟。這些女和尚享受皇家奉祿、擁有土地生活待遇優厚、悠閑自在生活,為其它地方尼姑所羨慕,故有“當和尚到盤山,當尼姑到白澗”之雲雲。至今尼姑雲常、雲倉、雲庫的名字與形象還常留滿旗子孫心目中。
此時天色漸黑,車夫安排在白澗驛站住宿,安頓好騾子,眾人邀請熱情陪同瞻仰的德爺***進晚餐,忠君點了白澗美食名吃:官善熏腸,溥臣要了:馬家碗肉,加上溥臣行程所帶各種美食,琳瑯滿目擺滿壹大桌;
酒席桌上,滿旗鄉親開懷暢飲,無拘無束溯源歷史,互訴衷腸感慨萬千:
德爺在頻頻踫杯中,依然不斷介紹當地悠久歷史:他說:妳們此行短暫不便親睹,但我可重點嘮嘮:
在白澗鎮官善村,當年還設有禦膳房,專供皇帝和大臣旅途用膳,因此,才有官膳村名由來,後來官膳改成官善了。官善村馬家碗肉和官善熏腸,聲名遠揚,就是桌上妳們正品償的美食。
漁陽耳熟能詳的還有皮影戲《五峰會》,這個故事發生在白澗鎮莊果峪村南五峰山下,五峰山又稱寶龍山,位於莊果峪村南,劉吉素水庫北岸。北宋神宗皇帝趙頊在位期間,奸相沈恒威與莊果峪村南寶龍山甘香寺和尚勾結,利用北國珍珠娘娘謀害神宗,忠臣鎮西侯曹國丈巧設民間花會救駕,由此寫出這段皮影戲《五峰會》的故事。皮影《五峰會》在京東地區頗有名氣,滿旗老輩人無人不曉。
著名香水寺,座落莊果峪西南山上,海拔215.6米,山上有石塔壹座,源於如來佛寺,佛堂後有兩口水井相距6米,井深不足3米水井內,奇罕是壹口清冽甘甜,壹口苦澀難咽。寺廟附近還有壹座清代的太子墓,據傳夭折皇子葬於此地。
白澗大梨園頭廟宇中有6棵千年古柏,其中五棵都在10米以上,這些林木樹冠形狀優美,有塔形、圓錐形、球形、卵形、散頭形等,每株都樹皮光滑,枝葉蒼翠。
少林五虎棍是白澗鎮杜吉素村傳統項目,源於清末,融合傳統武術與民間花會雙重文化內涵。這些都是咱白澗出類拔萃歷史文化精髓,後輩人要傳承弘揚啊!德爺壹番話確是發人深省!
酒席進行到十點,由於明早還要趕路,主客依依惜別。
(待續)
讀者若喜歡,請關註、點贊、交流,就是支持鼓勵,往後耐心看,越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