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四大黃是什麽

四大黃是什麽

中朝邊境名菜“四大黃” : 大黃蜆子 ,大黃餷子,大黃蠶蛹,大黃銀杏果。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壽齡綿長,達數千年。明朝以後,人們據銀杏的生長緩慢的特點,稱之為“公孫樹”。“公孫樹”始見於周文華(生卒不詳)的《汝南圃史》稱:“公種而孫得食”意思是妳少年時種銀杏待到當爺爺時才能結果實,吃到白果。  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壹,是古代銀杏類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壹品種,因此植物學家們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並與雪松、南洋杉、金錢松壹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園林樹木。我國園藝學家們也常常把銀杏與牡丹、蘭花相提並論,譽為"園林三寶",並把它尊崇為國樹。 銀杏樹在丹東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據考證,丹東大孤山寺廟中的壹棵銀杏樹樹齡達1300多年,樹高35,主幹需三個成年人張開雙臂合抱才可抱過來,夏季人在樹下仰視,白日不見天色,夜晚不見星光,秋季落葉時樹下能積有壹尺厚黃燦燦的葉片,其果實每年都達數百公斤。在丹東市區的大街小巷和公園內,分布著相當數量的300-500年樹齡的銀杏樹,市區的主要街路,幾乎被百年以上的銀杏樹所覆蓋。 據統計,全市80年以上樹齡的大銀杏樹近千株,30年以上樹齡的4000余株。1984年3月, 經丹東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銀杏樹被正式命名為丹東市市樹。大黃蠶蛹柞蠶是人類馴養的經濟類昆蟲。在中國利用柞蠶絲及馴化飼養柞蠶已有近三千多年的歷史。 丹東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柞蠶之鄉,之所以稱為柞蠶之鄉,不僅因是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淵源的養蠶歷史和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而且它還具有東方色彩的獨特的柞蠶絲綢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東柞樹資源十分豐富,構成理想的天然養蠶環境。 目前柞蠶絲綢研究院和遼寧省絲綢纖維檢驗所都設在丹東。丹東柞蠶絲綢產品在國內外壹直享有盛名。蠶、蛹、蛾同時也是傳統美食。大黃餷子:餷子是典型的精糧細作。原料就是實足的苞米面,是丹東最具地方特色的大眾食品,至少沒在丹東以外的地界上看到這種食品,餷子大概源於滿族人主食酸湯子.餷子的制作過程似乎並不復雜,但說簡單也不簡單。要經過“泡粉子”、“推粉子”、“擺粉子”、“起粉子”等工序,做成“餷面子”,是餷子制作的原料。接下來就是“打芡子”,最後的壹步規定動作才是“壓餷子”。餷子的加工進口跟面條相似,可炒,可煮,可拌,但壹般都是先將餷子條用沸水焯壹下,然後再進行上述操作。炒,只需爆鍋,添水少許,將焯好的餷子倒入熱鍋,輕翻幾下,即可出鍋,但最好是再配上高湯壹碗佐食。煮,其實就是跟做熱湯面壹樣,俗稱是“湯餷子”。拌,更簡單,就是把焯好的餷子,隨意加入醬油、蔥花、香菜、精鹽、味素,用筷子拌勻即可取食,這種吃法簡便快捷,但似乎更見餷子的真味。黃蜆子 丹東盛產黃蜆子。丹東學名青柳蛤,產於丹東東港黃海淺海處,外殼呈黃色,其肉也呈黃色,個大肉肥,味道鮮美,和面條魚並稱為丹東雙鮮。丹東人吃黃蜆子最常見的是涮和烤。涮著吃時,將洗凈的黃蜆子扔進鍋裏,煮張了嘴,馬上撈出,熱乎乎地往嘴裏壹放,飽滿的肉鮮得過癮。烤著吃時,鮮汁從張開的嘴中流出來,那種香味真讓人垂涎欲滴。壹些人甚至幹脆將活生生的黃蜆子掰開,將肥厚的肉身不由分說地放進嘴裏。清代郭麟在《桂枝香?黃蜆》中以"俊味江鄉堪數"來稱道它的美味。黃蜆子成了丹東海鮮的金字招牌。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