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烹調是壹種藝術;在西方,烹調則是壹種勞動。
關鍵詞:飲食文化 飲食觀念 味道 營養 飲食對象 飲食方式 用餐禮儀
對於中國人,我們壹出生便開始了品味中式飲食,因而或多或少會厭倦中式飲食,同時,我們正處於經濟全球化的形式當中,西方飲食進入中國使我們有了新鮮感,讓我們有進入西式快餐店品味與中式飲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的欲望,去吃西餐,就必須了解西餐與中餐有何區別,吃些什麽,怎麽吃。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交往變得越加頻繁,中國人到國外去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到西方國家,入鄉隨俗,就免不了與西方人壹起用餐,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孤陋寡聞,也必須得了解西方人的用餐方式和用餐禮儀。僅從這個角度出發,簡略地談談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希望對我們中國人了解西方飲食文化有點借鑒意義。
壹、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與註重“味”的中國飲食相比,西方則是壹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註重科學飲食,講究營養,並且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壹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壹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壹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壹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因為過於註重營養,西方飲食幾乎沒有藝術可言。各種餐飲產品的科學成分壹目了然。在宴席上,人們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麽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壹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只是在盤中進行的,壹盤“法式牛排”,壹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壹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幹、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而中國就很講究“五味調和”,即在重視烹調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礎上進行“五味調和”,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指導這壹調和,調和要合乎時序,又要註意時令,調和的最終結果要味美適口。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壹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 、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幹……而此等原料若西廚烹制,則奶汁肉絲外加白水煮韭黃,或炸豬排佐以清水煮蒜苗,中國食客見如此中菜西做,自然是“哭不得笑不得”。
也是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壹盤兔飼料,使我們難以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壹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因而我們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兔飼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國的現代烹調術旨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這當然也是壹種“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調也更講究營養卻忽視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壹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入“道”,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平心而論,談到營養問題也觸及到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壹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贊譽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於我們感受色香味的感覺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順序如此。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從來都是“味”字“掛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