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十三陵附近有什麽好吃的?十三陵附近的美食推薦

十三陵附近有什麽好吃的?十三陵附近的美食推薦

十三陵有四大傳統名宴,分別是康陵的鄭德春餅宴、長陵的永樂宴、上口的滾雪球宴、悼墓的餅宴和馬玉方村的嘎嘎宴,名聲非常好。去年,仙人洞村推出了素食宴,其獨特的素食文化也廣受贊譽。這樣,十三陵就有六種特殊的宴席。

1,康陵鄭德春餅宴

鄭德春餅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薄如蟬翼,潔白無瑕。過去,吃春餅時,我會留意壹家名為“潘素”的盒裝店。盒飯店是醬肉店,店裏派人送餐到我家。盒子裏裝著熏鍋肚、松子鍋肚、烤箱肉、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嘴條、熏雞、熏鴨等。吃的時候換刀切成細絲,加幾樣家常菜,壹般是肉絲炒韭菜芽,肉絲菠菜,醋煮綠豆芽,素炒面,攤雞蛋。如果有壹款新上市的“野雞脖子韭菜”,言語之間,仿佛壹盤盤美食熱氣騰騰,壹壺燒酒早已下肚,只剩下齒頰間的香氣讓人回味無窮。

2.長陵永樂宴

長嶺村的宴席因明朝開國皇帝朱迪而聞名。600年前,明朝永樂年間,朱迪來昌平為陵墓選址,路過長陵村口,被壹家面館裏熱氣騰騰的竈臺吸引。朱迪品嘗了面館裏的面條後,贊不絕口,並把它介紹給了皇宮。從此,長嶺村的面就被命名為“永樂面”。

樂和(讀作hé le),也叫河漏,是將玉米粉、小米粉、蕎麥粉或其他雜豆粉混合在壹起,用樂和床(壹種有許多圓眼的木制或鐵質工具)使面條通過圓形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普通面條粗,但比面條更硬更軟,吃法和面條差不多。豆面有時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條的硬度和味道。

3、上口馬五寨滾雪球宴

上口村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西北。它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十三陵保護區。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十三陵之壹。上口在元代成為壹個村莊,古時候叫惠陵口。後為十三陵十景之壹,是陵區北門的重要門戶。相傳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將軍馬武曾在此紮營練兵,鎮守北門這壹重要關口。因為當時天氣寒冷,糧草緊張,有人把黃豆高粱面用磨、炒、蒸的方法做成這種食物。所以這種食物在當時比較耐饑,很受士兵歡迎。馬武將軍將其命名為“在驢上打滾”,後在馬武寨史實上進行大膽創新,成就了漢文化和漢王朝。目前有22家農家樂在搞滾雪球盛宴。

4.喪墓監烤餅宴

喪監位於十三陵鎮市政府西北,距昌平縣城7公裏。明朝世宗高潔陳皇後葬於此地,名為牟林,有祠監,清末成為村落。莫寧監獄烤的餅,是用嫩玉米糖漿拌上細蘿蔔玉米粉,做成濃稠的玉米糊,放在特制的圓形鐵鍋上烤,聽著糊在鍋上發出的噝噝聲,看著底層由軟變硬,由硬變棕,直到能聞到玉米的粒粒香味,這時就可以烤餅了。目前經營烤餅宴的農家樂有5家。

5.馬玉方嘎嘎宴會

嘎嘎是傳統的農家美食。先用熱水泡好玉米粉,然後切成玉米粒,放在簸箕裏不停的搖晃,最後煮熟。煮熟的Gaga可以油炸,也可以煲湯,配上壹系列的涼菜、熱菜、燉菜,才是正宗的Gaga宴。

相傳這種叫嘎嘎的食物來源於壹個歷史故事:古代壹位王子因為與貴妃不和,不準吃飯,想餓死。公主在馬玉方村找到了壹種呱呱叫的食物來救王子,這是壹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6、仙人洞村素食宴

素宴,顧名思義,看起來就是擺滿素菜的大桌子。其實食材都是正宗的素菜,而且“肉”是面筋做的,排骨的“骨”其實是面筋做的,而“骨”是蓮藕,米粉肉是大豆蛋白做的。

在這個崇尚素食的時代,普通人都把素食理解為禁食的食物。仙人洞村的素食盛宴無疑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用面筋、黃豆、蓮藕、魔芋等純素食模仿肉類的外觀和味道。以我們都很熟悉的兩道菜為例:

梅菜紅燒肉:采用大豆蛋白和魔芋山藥制作而成,不僅外觀與真肉相似,口感也很相似。黃豆做的瘦肉沒有豆腥味,只有肉的鹹味,肥肉的口感爽滑Q彈,和真正的肥肉很像。

光看這個樣子,就分不清是肉還是純傻~

糖醋排骨:用大豆蛋白做成的肉醬裹著白色的山藥條,放在鍋裏蒸,成型後澆上糖醋汁,就是不吐骨頭的糖醋排骨。

素宴在外觀的模仿上是極好的;論口感,模仿也很巧妙,足以以假亂真。每人50元的價格也很親民。關鍵是菜品多樣,營養健康。

———————————————————————————————————————————

十三陵的這六種特色宴席,現在已經入駐官方政府平臺——十三陵旅遊APP,方便統壹管理,價格透明公平,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特色宴席,感受十三陵的民俗風情。

說了這麽多,還是請閨蜜壹起品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