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壹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壹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壹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壹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壹戰(韓信) 破釜沈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鬥(曹植) 壹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嶽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壹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壹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壹戰(韓信) 破釜沈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鬥(曹植) 壹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嶽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壹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沈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1\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壹個主意。有壹天上朝時,他牽著壹只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壹天能走壹千裏,壹夜能走八百裏。”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壹只鹿,妳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壹匹馬,陛下怎麽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麽?”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麽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占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2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是壹則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講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王貪戀晉王送給的玉石,保馬,答應借路給晉國.虞國大臣宮之齊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王,但他不聽,讓晉國經過虞國去滅了虢國.結果,晉國在滅掉虢國回來時順勢消滅了虞國."唇亡齒寒"意思是說有許多事物之間就像嘴唇與牙齒壹樣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同樣,虢國被晉國消滅了,虞國就會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難逃脫滅亡的命運.

4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壹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沈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壹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壹舉攻占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裏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壹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5 望梅止渴,

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jué)》。

有壹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壹點水都沒有,怎麽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站在壹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壹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裏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麽壹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裏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壹下子都不覺得渴了,於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後大夥終於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願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類似的成語還有畫餅充饑。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壹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壹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壹到,壹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壹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壹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壹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壹支勁敵,怎麽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壹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壹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壹個白頭發。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壹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壹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夥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壹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采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壹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瑯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背水壹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壹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壹面堵住井陘口,壹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壹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壹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壹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壹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壹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壹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壹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不遠千裏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支!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釋義: “不遠千裏”又稱:“不遠千裏而來”,表示不以千裏為遠來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故事: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裏為遠來到我們魏國,壹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壹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麽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壹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壹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壹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壹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仍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

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為該怎麽辦呢?”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老馬識途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壹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 間壹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壹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麽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壹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

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

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

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

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

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

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

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

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告訴身邊的大臣:「有誰敢勸諫,死罪!」大臣們皆不敢再諫。

臣子中有個侍衛小官想勸諫吳王,又不敢去,便每天拿著彈弓在後花園轉來轉去,以致園中露水打濕了衣服,就這樣過了三天,吳王看見他,便問:「妳的衣服怎麽被露水弄濕了?」他回答道:「花園中有棵樹,樹上有個蟬,蟬在樹的高處壹邊鳴叫壹邊喝著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背後。螳螂屈身藏在蟬的身後,想著捕食鳴蟬,可是卻不知有只黃雀已經在逼近它,而黃雀伸著脖子想吃螳螂之際,卻沒有發現我的彈弓已經在下面瞄準它。蟬,螳螂和黃雀都是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自己身後潛伏的隱患呀。」

吳王聽了,明白了自己如同蟬,螳螂和黃雀,只顧小利而忽略了大禍,便停止了攻楚的計劃。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