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元通古鎮的特色美食

元通古鎮的特色美食

如嚴三麥子的渣肉,高洪興的魚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齊大案的面條,張二師的活粉,肖稀飯的稀飯,周油茶的油茶,黃炮匠的板鴨,肖輝雞肉。致華堂的白雪糕,胡廣成的廣成飯館。至今這些傳統小吃除了年代較近的廣成飯館(1987年成立)更名營業外,其他小吃熟食均已絕跡。至於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

張家糖房

--回顧歷史悠久的張氏糖房

每壹個家族都應有屬於壹段她的歷史,每壹段家史的背後又隱藏了無數的故事,或甜蜜美滿或冷淡淒涼。祖上是富商也好、貧農也罷,我們不因妄自評判;先人留下了萬貫家財讓我們坐享其成,或只留下幾畝薄田讓我們清貧如洗,我們不因滿足和憎恨。先人是我們生命的開始,後人是他們生命的延續。祖宗應該銘記,更要記得我們的根在哪裏!  家史的相冊已沈睡數十載,撥開上面的灰塵,再將它重新打開,先人的照片已模棱兩可、破舊不堪。但是他們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依舊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她留給後人的精湛技藝更是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我的祖父張禮興,生在清朝光緒年間,居住在關勝鎮弟五村(原古地名集善橋水梨子樹),他是壹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與我的祖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農耕不足以養活兒女,維持生計,迫於生活的壓力,祖父不得不另謀出路。壹日祖父用壹些面粉和黃糖制作了些簡單糕點和糖果給家人食用。家人吃過後都覺得這種食物口感很好,甚是喜歡。祖父在家人的誇獎和贊美中決定做糖貨出售,已補貼家用。在與祖母商量後,祖父就在農忙閑暇之余,到柳街子拜訪當時做糖果、糕點的老師傅,求教經驗,取百家之長補己之短。經過祖父不斷的創新與嘗試終於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張氏”糖果和糕點。至此為謀生之道、自立門戶,在家中自做自銷,做起了糖果、糕點買賣來。剛開始買的人並不是很多,都是些就近的鄉裏鄉親,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但凡吃過的人都對它贊不絕口、津津樂道,回頭客不斷。慢慢的“張氏”糖貨、糕點就在鄉裏傳開了,奔著“張氏”的這個名氣就連外鄉人也不顧十幾裏的路程專門跑來嘗嘗。這樣壹傳十、十傳百,名傳千裏。安龍、柳街、大觀、石羊、中興這些大場鎮的小攤小販都要祖父送貨。每次外出給商家送貨,祖父都要步行幾十裏,挑著擔子、踩著草鞋、卷著褲腳、穿著汗衫、帶草帽、穿梭於鄉村的水網稻田間。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不知擔壞了多少個竹簍,踩壞了多少雙草鞋,不知肩膀上的老皮抹掉了幾層又張了幾層。“張氏”這個招牌是祖父硬生生挑出來的,踩出來的,壹層壹層的皮換來的。  傳統的家庭生產模式已不足以滿足日益增多的食客。於是為了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祖父放棄勝利老家,帶著我父親及全家老小七口人,在光緒中年期間,遷居於崇慶縣元通場增福街。由於當時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最後只能租借當地人家的兩件閑房居住。家室安頓好後,祖父帶著父親繼續開始了糖貨的生產和銷售。經過幾年辛苦的打拼,生意經營的紅紅火火,家底也比當初厚了些。但隨著祖父年事已高,已經再也做不動了,就將這幾十年的做糖果的技藝傳授給我的父親張慶昌,讓他繼承家業,傳承這壹傳統的民間制作技藝。繼承祖上生意後的父親先是用這幾年的積蓄將祖父租借的這兩間鋪面房和租家的幾間後房賣了下來,又將老房子推到,在原址上重建了新的後房和鋪面(現在我居住房子和鋪面就是當時父親重修的,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房子修好後新置辦了多種制作糖果、糕點的生產工具。每每父親在糖房內制作糖貨時,祖父也會邊制作邊指導。父親繼承了祖父精湛的技藝,制作的糖果、糕點得到了八方食客的喜愛,打開了源源的不斷的銷路。在那個時候每天都會有十幾個挑夫和當地的十多個小商販,約二十余人在家裏候著,等著父親做糖貨。而父親為了不影響送貨,常常在半夜的油燈下趕貨至天亮,挑夫們晚上打下手幫著趕貨,白天又將糖貨發往各個場鎮。記得當時賣貨的地方都是比較遠的縣城:郫縣、灌縣、彭縣、新都、溫江等。每年中秋節本因是吃月餅賞月,但是本地確形成了吃張氏糖果的傳統,來鋪面上賣貨的散客更是絡繹不絕、門庭如市。逢年過節,父親都會帶上我的大哥張新炳、二哥張新潤到本地豪紳家做糖貨、糕點當做他們的年貨,饋贈親友。

直至解放後的1956年父親為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加“公私”合營,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糖果廠(原名元通糖果廠),擔任技術指導。在工作期間父親沒有私心,毫無保留的將家傳技藝教授給工人。同時帶頭實幹,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深深的感動壹批人,帶動壹批人。大家的努力使糖果廠的效益突飛猛進,生產的產品響譽“川西壩子”。

為了將先輩的這壹傳統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我於1982年開始重操舊業。將老糖房修補壹番,添置了些許家具,重新開張營業。每天天麻麻我們就起床準備開門張羅生意,給土竈加把火,揭開蓋子查看當晚熬得清糖火候夠不夠,將制作需要的家具壹壹清洗。壹切就緒後就開始了壹天的忙碌,熬糖、下料、切糖、裝糖。壹切流程那麽的熟練,火候把握的還是恰到好處,口口香脆。和面、入模、造型、油炸,制作的手法依然精湛,不黏口不粘牙,外酥裏嫩。切刀在手中飛快的舞動,將兩尺來長的糖條準確的切成壹指來寬的糖塊,分毫不差。雪白的熟面在手中來回的搓揉,力道均勻適中,加上黃糖做成的夾心,捏成手掌大小,下到油中,來回翻動。切刀與案板的碰撞,面粉與熱油的接觸,再壹次喚醒食客的味蕾。來往的路人被這傳統的技藝所折服,都停下來駐足觀看,將鋪面堵水泄不通,人頭攢動,大勢爭相購買壹飽口福。“張家糖房”再壹次煥發了新的生機。很多老客戶知道“張家糖房”重新開業後,紛紛上門要貨。貨物供不應求。兩個兒子大些後,分別教大兒子制作糖貨、小兒子制作糕點。全家老小齊上陣,振新家業。通過全家老小的努力,“張家糖房”的生意達到了鼎盛,生產的糖貨、糕點遠銷青海、甘肅、湖南、西安等地省市,同時在成都市西南食品城、五塊石商場、茶店子商場均有我的貨物出售。  2006年因病不能再制作了,由兩子繼承家業。(現仍然保存有生產制作糖果、糕點的家具)

七十八老叟 張新雲

現居住地於元通增福街116-1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