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東有什麽禮俗?

廣東有什麽禮俗?

廣東民間風俗及講究 ·舞九鱷 ·冬至 ·九九重陽 ·分家風俗 ·元宵美食習俗 ·盂蘭盆會 ·歷史節日風俗 ·七夕 ·節日粿品 ·潮劇 ·祭竈 ·居住 ·時年八節 ·船家生活俗忌 ·生老習俗 ·婚姻禮俗 ·立春日 ·潮汕人的過年 ·壽喜吉慶 ·賽神 ·英歌舞 ·行彩橋的風俗 ·出花園 ·遊神賽會 ·食紅桌 ·除夕習俗 ·五月端陽 ·觀花燈 ·揭陽燒龍 ·揭陽舞獅 ·揭陽民樂 ·冬至趣聞 ·拜門神 ·八月中秋 ·端午節的風俗 ·潮汕人過清明節 ·元宵風俗 ·民間藝術 詳細請點擊: /flm/guangdong/slm/jieyang/TKM/bskk/fsxg.htm 從農村到城市,從沒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到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重男輕女”仍是壹個普遍現象。“重男輕女”是壹種封建思想,現在是新社會、新時期,國家壹直在大力提倡“生兒生女壹個樣,女兒也是傳後人”。可為什麽“重男輕女”這種思想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仍然在大行其道呢?除了觀念沒有轉變過來以外,筆者認為主要還存在以下客觀原因。 壹:勞動的需要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民仍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農業機械化因種種原因還未得到普及。而耕田、種地,挑擔子等農活大都是重體力活,農民家庭中迫切需要能幹重活的體力勞動者。由於男女性生理結構的不同,女性體力明顯不如男性。生兒子比生女兒強,對需要強勞動力的農民來講,這點不難理解。尤其是當父母的年老,不能再承擔體力勞動時,能挑起家庭重活的兒子就是他們最強大的依靠。 二: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仍明顯低於男性 雖說現在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婦女的地位壹再提高,並且制定了婦女權益保障法,可婦女真的就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占了半邊天嗎?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壹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男人仍是這個社會的主宰者。 從最高層的中央領導者到省、市級政府官員,再到基層單位的壹把手,在這些當權者中,婦女占了幾成?男人壹直是主流,統治著社會。雖然婦女也占據了壹些重要的位置,數量卻是微乎其微,少得可憐。不信?妳掰著手指數數,能數出幾個女市長、女省長、國務院女領導? 社會地位的低下直接決定了家庭地位的低下,在壹再報道的家庭暴力中,常聽說丈夫把妻子打得鼻青臉腫,而鮮聞妻子對丈夫拳腳相加。所以才有了維護婦女權益的婦聯,而至今沒有維護男人權益的男聯。婦聯的存在恰恰說明了婦女是壹個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 如果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實現農業普遍機械化,變農業大國為工業大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婦女的地位,真正實現婦女占社會的半邊天,光喊“生兒生女壹個樣,反對性別歧視”只能成為壹種空號,無法徹底消除“重男輕女”這種思想。

參考資料:

/view/a/2005-8-22/831540.html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壹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幹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幹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蔔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裏的壹種時尚飲料。 飲早茶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妳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壹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壹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麽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壹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壹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壹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壹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壹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壹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壹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壹邊飲茶壹邊聽戲曲演唱,還壹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淩晨1-2時才收市。 飲"功夫茶" 廣州人在閑暇時以飲"功夫茶"為樂趣。飲"功夫茶"原來在潮汕地區盛行,現已在廣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薄胎瓷,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則選用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得實實的。據說壓得越實茶的香味越濃,越醇。水最好是經過沈澱的,或是礦泉水。沏茶時要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裏,開頭壹兩次要倒掉。斟茶時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茶之時,壹面品茗壹面談天說地,這叫?quot;功夫"。 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藥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壹起。 宵夜 宵夜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壹般是晚間十時以後,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晚上自己動手煮食;有的單獨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邊大排檔或茶樓食肆的夜市中進食,因而市裏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樓中的夜市往往開設有音樂茶座,以招徠食客。 生產習俗 擇日開工新春佳節過後,各行各業都喜歡選擇壹個好兆頭的日子開工。當天在工作場所門前燃放爆竹誌慶。山區農民則在開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燭奉神,用鋤頭在地裏鋤幾鋤以示正式開工,然後燃放爆竹,取意開工吉利。 鄰裏幫工沙田區農民每逢興建房屋或者辦理婚喪事宜,其新戚鄰裏壹般都主動樂意幫忙,屆時主人家供應飯食,無須計較酬勞。 幹塘蓄塘養魚的人家當在魚塘捉完大魚,將塘水放幹後,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魚蝦,塘主全不介意。 生活習俗 服飾穿戴沙田區婦女勞動時喜用毛巾包頭,稱此毛巾為津頭布;山區婦女則用布包頭,稱為包頭布。沙田區和部分民田區婦女都習慣用圍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區的圍裙多用小銀元作裙扣,或在裙邊繡花,圖案別致;沙田區的圍裙則比較簡樸,但也有用銀元作裝飾的。 清朝覆滅後,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長辮,改留平頭裝甚至剃光頭,居城者逐漸留西裝,俗呼“花旗裝”。女孩子壹般在四五歲的開始留長發,及長,未婚者用紅頭繩紮辮尾,婚後梳散辮或束發髻。30年代後,有錢人家逐漸興燙發,壹般人家則多插扁平骨針或鐵質的“松頭夾”。建國後亦無大改變,只是年青婦女喜結雙辮。入80年代後燙發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逐漸講究發型的多樣化。 飲食嗜好 飲茶,中山城鄉居民壹般喜歡在閑暇時間上茶樓酒飲茶吃點心,城區和各墟鎮都設有茶館酒肆,有的每日開早午晚三市,顧客絡繹不絕。 打邊爐(吃火鍋),冬天裏,許多人都喜歡壹家人圍坐在火爐旁,邊煮邊吃青菜、豆腐和各種肉類,包括魚片、肉片、各種禽畜的內臟和海鮮等。沙田區居民還喜用狗肉和鯉魚打邊爐。 吃禾蟲,禾蟲是中山稻田裏野生軟體小蟲,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鐵、磷和各種維生素,其味鮮美,城鄉居民歷來喜愛,視之為席上佳肴。民間烹調方法甚多,或煎、燉、煲,鮮禾蟲,或曬禾蟲幹,腌制禾蟲醬,後者甚至是農家常年的備用菜。 吃狗肉,中山城鄉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調方法則各地不壹,多數用綠豆先煲後燜。小欖人也喜用狗肉打邊爐。 蛇餐,城鄉居民中的有錢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謂“三蛇燴”(三蛇指金腳帶、飯鏟頭和過樹榕等毒蛇)、“龍虎鳳大燴”(即蛇貓雞同煲)、龍鳳羹(老母雞煲蛇)、水蛇花生湯(粥)等。 吃田鼠,中山部農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裏的害蟲,毛黃肉多,農人多在秋冬之間捕捉,臘制為田鼠幹,其味鮮美;也有的以烏豆、老姜煲湯。 吃麻鴨,中山農村盛產家鴨和野水鴨,兩者肉質俱佳。沙田地區居民用鍋燜全鴨,俗稱“燎鴨”,民田地區多用子姜燜鴨,酒館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鴨”,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葉鴨湯。秋冬季節,人們喜腌制成肉質甘香可口的臘鴨。 吃田螺、石螺,中山水網地帶盛產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蘇炒熟啜食,沙田區居民則喜在飯面清蒸。 /a/jd/fujian/b/2005-04-11/10864.html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