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落】
1.春節,習慣上稱為“過年”,是興寧人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過年期間外出打工的興寧人都會回家過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被稱為“進入新年的占蔔”後,人們忙著準備年菜、年貨和時令糕點和水果,釀造具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由糯米制成的“炸堆”或“金團禮”(唐寧、寧中、寧新等鎮用於白事或禁食時被稱為“油鍋禮”和“切堆”)。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興寧人非常重視預兆,他們不允許罵人或說不吉利的話。俗話說:“當妳步入而立之年時,妳會說得很好。”
正月初壹。人們在清晨(午夜)有三個祭品,水果蛋糕和香燭來祭拜“召公元帥”,並燃放鞭炮來迎接“財神”,因此人們習慣在除夕午夜燃放鞭炮。黎明時分,人們聚集在祠堂祭祖,儀式莊嚴肅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壹習俗逐漸被廢除。祭祀儀式也相對簡單。很少有人分享同壹個祭品,但每個村莊和每所房子都單獨向它致敬。他們大多由長輩參加,年輕人很少知道它的儀式和內容。
初二和初四是走親訪友的日子。
初三,俗稱“窮人節”。人們在這壹天不出去做客。現在舊習俗已經改變,初三照常做客,這壹天有許多娛樂和體育活動。
正月初五,被稱為“歲年”,這意味著壹年過去了。俗話說:“過了第三天、第四天,每個人都有壹個想法。”
2.賞燈“賞燈”是興寧、五華部分地區特有的傳統節日,相當於元宵節。時間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六不等,取決於每個氏族和村莊的情況,以正月十壹日和十二日最多。期間有元宵節前的“亮燈”(正月初五至初十)和節後的“暖燈”(正月十六至二十八)。
當地習俗和慣例
【編輯此段落】
客家民居
興寧北部以山地為主,建築以四邊形建築為主。村莊呈長方形,有兩層結構。因為地理關系,村莊都建在山的壹側,壹般都有池塘。客家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沒有魚塘,很難吃到魚。據老人說,四合院建築建成時,成本極其驚人,尤其是用於建造墻壁和泥漿的泥漿全部是糯米漿!這樣建造的墻非常堅固,普通的釘子很難釘進去。
興寧的客家民居主要分為北山南水兩種風格。在南部,它類似於壹個水鎮,以圈地龍屋為主要結構。圍龍屋前有壹個禾坪,主要用於曬莊稼和婚喪嫁娶。在禾坪前面,有壹個用於養魚、洗衣和防火的池塘。夏天,這裏成了孩子們戲水的天堂。在大多數村莊的前面,都有壹條用於農田灌溉的小河。河裏有魚和蝦。屋後有壹片茂密的私人竹林,各種鳥兒在這裏棲息,與人和平相處。
人們的環境
客家人是壹個具有相似民俗文化的漢族群體,歷史上從黃河流域逐漸南遷,之後大多居住在閩粵贛交界地區。
興寧現在在境內,古代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漢以來,中原漢族逐漸南遷,與當地原住民融合。根據對中國100個縣市的國情調查,興寧目前的居民大多數是宋元明時期在這裏遷徙定居的中原移民的後裔。千百年來,興寧客家先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長期的居住生活中,他們將中原文化與古老的嶺南文化相融合,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融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了許多著名的客家代表人物。
1,第壹節客家家鄉的形成
首先,史前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寧市進行了三次文物普查。1959期間,在水口鎮河樹坳發現了壹批鏟、叉、矛、刀等石器,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65438年至0982年,何勇鎮振興管理區毛子窯山出土了壹批陶壺和陶片,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存。同年在延安鎮仲景大窩采集到壹批陶片和石器,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到20世紀80年代末,興寧已發現3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興寧市博物館收藏了上述遺址出土的各類石器190余件,完整的肉罐9個。這些出土文物和遺址表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古人類在興寧生活。從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以及陶器上的圖案來看,當時已經形成了農業和畜牧業,有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
第壹,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南遷過程中,中原移民歷盡千辛萬苦,錘煉了堅強的意誌。來到興寧後,在這個偏遠荒蕪的山區,為了生存和發展,男女老少不分年齡,開始開墾農田、建設定居點、開辦家族企業。農忙時,他們從事手工生產,使許多村莊現在都有傳統產品的名稱,如“索馬羅”、“墨煙張”、“花燈張”、“布地刁”、“打銀王”、“菜籃子陳”等。尤其是客家婦女,反抗當時社會上的纏足習俗,承擔起了農活、副業和家務勞動,形成了“女在家耕田,男外出賺錢”的風尚。客家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勞精神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即使在現代也是如此。人民公社時期,興寧的生產隊長中女性占80%以上,壹些生產大隊的生產隊長100%是女性。
二是勇於開拓、敢於冒險的精神。
興寧天生喜歡冒險。當男人到了壹定的年齡,他們就會出去謀生,很少呆在家裏。近的去鄰縣鄰省做小販、手藝人;遠渡重洋、“系腰帶出門”(興寧諺語)的人,有謀生技能的人,有白手起家的人,都充滿了冒險精神。
鴉片戰爭後,興寧人開始漂洋過海謀生。其中壹部分人被殖民者在汕頭和香港設立的“豬舍”拐賣到外國當勞工,這在當時被稱為“賣豬”。在興寧生活著30多萬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為了尋找出路,他們懷抱四方之誌,前往海西“闖天下”。壹旦有了壹點積蓄,我想造福桑翠,揚名立萬。他們在海外創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所在國人民共同奮鬥,為世界的進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三,崇尚科技、創新創造的精神
興寧人比較喜歡爭強好勝,民間流傳著“硬氣者勝”這樣的話,可見他們不屈不撓,不甘落後。加拿大和加拿大的居民遠離文化素質,在外出工作和做生意等活動中接受大量信息,這導致歷史上許多人在創新和創造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例如,清朝鹹豐年間,興寧的羅清輝編纂了羅的《歷書》,並由清政府出版。清朝鹹豐、光緒年間,能工巧匠陳黃樓先後兩次對木制織布機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了織造業。清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國新顯微鏡制造者”稱號的興寧蠶業學校教師李發明了顯微鏡、天文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民國時期,著名地震學家、原興寧興民中學教師李善邦創建了中國第壹座地震觀測臺,後來又成功研制出大型地震儀,為新中國研究地震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寧魚苗場魚苗孵化技術躍居世界先進水平,貝隆鋼鐵廠白煤煉鐵技術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全興寧有36種工業產品獲得部省優質產品稱號。
第四,反侵略、反壓迫和愛國主義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幾次大規模南遷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客家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戀家精神非常強烈,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子。南宋前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興寧縣西郊為大本營,號召百姓勤政抗元。在元朝追兵到來之前,他還寫下了“忠孝節義”四個漢字,每個1.5米見方。後來,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村民們集資修建了“朝天寺”,將文天祥寫的四個字嵌在童的墻壁上,並將地名命名為“朝天衛”。明朝滅亡後,興寧人民支持南明政權抗清七八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首領潘亞星領導農民起義,放火焚燒外國教堂,策反清軍官兵。起義蔓延到鄰近的五華縣和龍川縣。1949 5月18日,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李傑之(興寧人)在中共華南支部的幫助下領導起義,興寧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興寧人民前赴後繼,許多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當地小吃
解釋壹下:被北方人稱為“餅”的濕面制品被客家人稱為“板”,客家人的“餅”是餅幹。
粉碎棕色
如果妳了解客家話中砸的意思,妳可能已經明白這是壹顆被壓制的褐色種子,沒錯!用木格壓實糯米,用油鍋煎制,讓我再次相信妳的智慧。妳可以從圖片中看到,它必須不斷地翻轉才能使棕色變成金色。軟和香是粉碎的特點。如果妳擔心小豆豆,我會說妳是對的,但這是壹個遺憾。。
太長了。自己看/f?kz=47422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