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壩人的發現對研究該地區古人類活動及當時的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有很大幫助,同時為進壹步探討人類的進化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韶關市西南20公裏處,妳可以看到兩座精致美麗的石灰巖孤峰,壹高壹低,形似獅子,因此得名獅子巖。巖石中有許多洞穴,包括鐘乳石、石筍、石柱等。底部常年有水,水質清澈。巖石外面的草地綠油油、郁郁蔥蔥,像壹幅潑墨山水畫。馬壩人遺址就位於其中。
馬壩人頭骨的發現純屬偶然。1958年的壹天,曲江縣馬壩鄉的農民在獅子山附近焚燒土壤磷肥時,發現了在溶洞和巖石縫隙中默默躺了65438+萬年的馬壩人頭骨化石。
馬巴人頭骨化石主要由顱頂組成,包括額骨和部分頂骨,還保存了大部分右眼眶和鼻骨,屬於壹個中年男性個體。馬壩人的頭骨與生活在50萬年前的北京人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仍保留了北京人的特征:眉骨前緣向前突出,頭頂低平,前額向後傾斜,口鼻寬平。據科學推算,馬壩人距今約654.38+0.29萬年,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壹個古老類型,屬於早期智人,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轉變的重要代表。
生活在獅子巖的馬壩人像動物壹樣吃東西並制作石器,周圍有許多兇猛的野獸。現在,在動物化石中,已經發現了大熊貓、老虎、劍齒象、雞象、野豬和中國犀牛。在出土的馬壩人頭骨上,有被野獸咬傷的痕跡。
在1989封開洞發現中巖人之前,馬壩人的發現為完善中國原始人類發展的序列提供了相當重要的信息,即從猿人(北京人)-古人類(馬壩人)-新人類(穴居人)。它是人們了解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壹個重要環節。這壹發現曾被列為建國初“十大考古發現”之壹。這也是馬壩人在封開洞比中巖人更出名的原因之壹。
然而,馬壩人的價值並不僅限於此。在修復了馬巴人的頭骨後,專家們驚訝地發現馬巴人的壹些特征與歐洲尼安德特人非常相似:他們的眼睛是圓的,而中國出土的許多古人類化石的眼睛是矩形的。
尼安德特人,出現在歐洲的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後,海德堡人大約在60萬年前在歐洲進化,海德堡人大約在30萬年前進化為尼安德特人。除了壹些原始特征外,尼安德特人基本等同於現代智人。他們統治了歐洲6萬年,但在4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它們的消失是世界古人類考古的壹大謎團。馬巴人擁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讓這個謎團更加撲朔迷離。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最多的國家之壹。在人類起源的研究中,年齡界限已經被推至200萬年前,更早的古猿化石也在不斷被發現。因此,有學者提出,東亞這片土地是人類的另壹個重要起源地區。這無疑是對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傳統理論的挑戰。
馬壩人,神秘的身世讓世人著迷。
1961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韶關市曲江區博物館馬壩人博物館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裏處的馬壩人遺址景區內,毗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霞遺址和馬壩人遺址。它是以著名的早期人類化石“馬巴倫”命名的遺址博物館。
成立於1978,承擔韶關市曲江區文物的保護、管理、收藏、研究和展覽工作,2000年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有建築建於1988年,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2400平方米,倉庫面積600平方米。
展覽內容主要包括:“馬壩人”展、“石霞遺址”展、“古陶瓷精品”展、“黨和國家* *及省部級領導視察曲江”圖片展和“張九齡紀念館”展。館藏文物包括化石、石器、陶瓷、青銅器、鐵器、玉器、繪畫和革命文物等共計4441件,其中壹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332件。
自2009年起全面免費對外開放,年均觀眾近654.38+萬人次。作為省、市、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發揮精神文明建設陣地和科技興國戰略窗口作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獅子巖位於曲江縣西南1.5公裏處,距韶關市18公裏。它是著名的馬壩古人和石霞文化遺址。獅子山由兩座精美美麗的石灰巖孤峰組成,壹高壹低。從北方看,它像壹頭沈睡的獅子,從南方看,它像獅子壹樣跳舞,因此得名。巖石中的洞穴縱橫交錯,有各種鐘乳石、石筍和石柱。
當地的“馬壩人”遺址和“石霞文化”聞名中外。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壹個古老類型。考古學家和藝術家在銀燕復原了654.38+20萬年前的馬壩人生活群,在桂花巖再現了4000至5000年前的馬壩夫婦生活群。洞外有許多遊樂設施,包括古色古香的“野烤洞”。
曲江馬壩獅子山由石頭山和石圍山組成,這裏出土了12.9萬年前的馬壩人頭骨,是石霞文化的發源地。這裏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壹。1000多年前,六祖慧能從五祖五祖弘忍大滿禪師那裏得知他想去南華寺,並壹度隱居在這塊巖石上參與冥想。據《曹Xi通誌》記載:“寺西有巨石,高數十尺,其中有巖石,縣惠能師試隱居於此。”後來為了紀念六祖的慧能,在獅子山後六祖隱居的洞口修建了壹座佛寺,並在裏面供奉了六祖的塑像。然後香火延續了多年,它逐漸成為古代24個著名場景之壹。
趙胤廟的主洞計劃建造壹座宮殿。沿洞塑十八羅漢,下洞為觀音堂,下洞為“十八層地獄”。截至目前,已建成上層巖級、大雄寶殿和六祖塑像。建築面積為100平方米。此外,還計劃建造藏經閣、客廳、廂房、倉庫和廚房,建築面積為480平方米,土地面積約為兩畝。
張九齡紀念館位於韶關市曲江區馬壩人遺址景區內,是韶關唯壹的張九齡紀念館。
該博物館建於1988年,以紀念張九齡誕辰1310周年。博物館裏有張九齡的家譜,還有紀念張九齡的書法攝影展。門前有壹座張九齡的雕塑。
石霞遺址包含四個不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積累。第壹層是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第二層是距今50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層,名為“石霞文化”;第三層為距今3800年至3100年的早期青銅文化層;第四層為青銅文化晚期層,時代相當於中原地區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遺址內發現柱洞、灰坑、陶窯等遺存,清理墓葬136座。
石霞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廣東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填補了秦漢以前古文化的空白,同時為探索與鄰省和東南沿海地區文化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和歷史意義。
馬壩鎮:該鎮是曲江縣城所在地,距韶關市中心15公裏。土地面積18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1853公頃,林業用地面積9003公頃;2002年,總人口為98 000人,其中32 000人為農業人口;現有17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234個自然村。境內交通發達,京廣鐵路、國道106和京珠高速公路(韶關南出入口位於境內)貫穿全鎮。水運暢通,北江貨運碼頭10余個。手機等通信網絡覆蓋全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