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泉州到底需不需要壹條這樣集購物、休閑、娛樂等於壹體的、真正意義上的步行街呢?如果需要,又該選址在哪裏呢?昨天,“鏗鏘五言談”這壹話題,引起代表、委員,以及曾在“建言獻策”活動中熱心建言的讀者尤長鵬的熱議。
大家討論了三個問題:“泉州是不是該有步行街了?”“如果泉州要建真正意義上的步行街,哪裏會是最佳地點?”“適合泉州建設步行街的特色與模式是什麽?”我們旨在展現各方觀點,供有關部門決策時候參考。
泉州需要步行街嗎
主持人:國內很多城市都有引以為豪的商業步行街,泉州不少市民也有這樣的呼聲,那麽,泉州是否已經有必要建設壹條商業步行街了?
吳麗娜(泉州市政協委員、泉州市糧食局副局長):步行街肯定是需要的,它是壹個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就像人們去了上海,壹定要走走南京路,去了北京壹定要看看王府井壹樣。步行街不僅僅是壹個城市市民休閑、購物的地方,更是壹個讓外地遊客了解當地文化、風情、特色的地方。
我記得前幾年市領導提過,要適機規劃壹條步行街。他當時還跟大家舉例說,有幾個泉州在海外的僑胞回來泉州遊覽,去中山路逛街時,幾乎被身邊閃過的摩托車刮倒,這幾位僑胞事後很認真地提醒他,泉州應該有壹條步行街才對。這在市民眼裏,意味著購物時的安全;在客人眼裏,則更代表著城市的形象。
吳世揖(泉州市人大代表、湖美集團董事長):別說是綜合性的商業休閑步行街,就僅僅是商業街,比如塗門街、打錫街等,很明顯看得出來,從開街以來,就充分證明了商業街對周邊區域的商業帶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提升了人流、物流,整合了優質商業資源,形成了城市商業中心。包括我當初規劃建設的美食街也是如此,美食街的誕生,就是起源於泉州當時要參加的壹場城建考核,它是象征城市功能完整的壹個重要元素。
不過,步行街壹旦要規劃,可不能倉促,壹定要綜合考慮交通、商業、休閑等綜合功能,到底孰輕孰重,要考慮清楚,仔細選址。步行街對泉州來說,是需要,但不是迫切需要。
步行街該建哪裏
主持人:老街西街,還是商業氛圍成熟的中山路,抑或是正在改造中的新門街,有誰能擔當步行街大任嗎?
尤長鵬(市民代表):在我的設想中,西街是最適合改造成步行街的壹條古街。改造西街的話,應使這條老街的沿街建築風味保留下來,展示泉州多種文化交融的特點。西街步行街中間,原來的壹些老巷拓寬後可以改造為美食街,集中泉州各地的特色小吃,方便各地遊客。我曾經在南京的夫子廟旅遊,覺得那裏的步行街將旅遊景點與旅遊消費相結合,非常成功。
吳麗娜:我覺得西街重建為步行街未嘗不可,不過,如果步行街定位太高檔的話,那西街重建的成本就太大了,這壹點就比不過中山路,畢竟中山路多少有了步行街的“雛形”。西街更適合改造成比如旅遊文化特色商品步行街。
周維佳(泉州市政協委員):中山路裏縱深的巷子很多,而且裏面居住著很多居民。其實中山路目前除了公交車和摩托車以外,只允許非機動車和行人進入,基本已成為“準步行街”了。但如果改造成步行街,似乎也不便,白天不能行車,商家貨物運輸就只能改到下半夜進行了。
陳輝煌(鯉城經貿局副局長):中山路雖然有了步行街的“影子”,但是如果要改建成步行街,還存在很多缺陷:壹是交通如何分流、如何疏導?中山路兩邊密密攘攘的巷子裏都是民宅,中山路也成為了居民出入的必經之路,如果不允許中山路行車,居民怎麽回家?二是沒有停車場,步行街頭尾兩端應有停車場才可以,而中山路兩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壹點甚至還不如西街,至少西街影劇院小廣場還能開發出來停車。三是商戶業態比較單壹,基本都是運動休閑服裝,花樣少,娛樂配套少,休閑小品(如坐椅、雕塑、景觀等)少,很難開發成成熟的步行街。對於單壹業態的商圈,往往叫做專業市場,而非步行街。
宋璋(福建省匯金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目前,新門街從臨漳門到芳草園之間的路段開發了“名門·時尚”商業街,引進的都是高端商業品牌和現代特色的商業業態,再加上距離不到300米的沃爾瑪,還有南音藝苑、芳草園,乃至周邊的筍江公園、石筍公園、龍頭山公園等,休閑娛樂的氛圍逐漸豐富,不誇張地說,即便沒有店,人們也會喜歡沿街走上壹走的。現在在甲第巷到龍頭山之間已經解決了停車位的問題,如果要封閉,車輛可以從芳草園背後分流,城西街到臨漳門之間的路段也是可以走的,將來旱閘封閉,走堤後路、江濱路,新門街也就不會擁擠。再加上新門街的建築景觀也是最漂亮的,將來有改造成步行街的潛力。
吳世揖:步行街有兩種類型:壹是舊城市原有的中心商業街通過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二是舊城市的新區或新舊城市的接合部,按人車分流原則設計的步行街。
中山路類似前壹種情況,把這類街區改為步行街,倒是解決上述壹系列問題的壹種有效方法,但是成本太高,且改造出來的步行街往往檔次很難提升。
正在改造中的新門街如今類似於第二種情況,靠近臨漳門,有些偏,不夠繁華,“舊城市的新區”,或許有做成步行街的條件,但是這個路段是車輛,尤其是大型機動車的必行之路,封閉行車的可行性不高。市政府即將搬遷,城市東移,我倒是建議在新舊城市的接合部,將來擇選地段,或許可以認真規劃壹下。
應建哪款步行街
主持人:泉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壹旦建設步行街,如何在自身特色上下功夫?可借鑒哪些城市的經驗和模式?
周維佳:目前來看,假設壹定要立刻設置步行街的話,中山中路這壹段比較適合,業態已經成熟,長度在500米到1000米之間,這樣的長度也符合步行街的要求。但畢竟上述選址都有缺陷,長遠來看,我倒是覺得將來更適合開發出步行街的地方是沿江兩岸。
現在,政府也重視打造“沿江景觀帶”,我們不妨參考武漢、柳州等城市的模式,設計壹條沿江步行街。具體模式是:從江岸開始,從外到內,第壹條是市民休閑步行帶,第二條是機動車帶,第三條則是大家所謂的購物步行街。中間機動車帶修地下通道供市民穿行。
吳世揖:我不這樣認為。步行街應該設置在比較繁華的地段,人流量要大,而且遊客不應該僅是為了買東西而逛步行街,步行街還應該有休閑的功能。國內大城市的步行街裏面主要有幾種人流:壹家三口逛街的、同學三五成群或者青年情侶、外地遊客,有必要的時候還應設置電瓶車。另外,完善的步行街規劃必須與交通網的調整結合起來。例如建設暢通的環繞步行街的環形幹道,以吸引過境的車輛行走;為到達步行街的車輛安排停車場、存車庫等。
記者手記
也許,目前的泉州,特色商業街已離我們很近,但“集大成的”步行街,仍得有幾年的距離吧。
王芳(本報記者):今天的討論,為我們整理出泉州開發商業步行街的4個商業困惑。
壹是定位的撲朔迷離。為制造名片而制造名片促生了第壹困惑,會不會建錯?正如吳世揖所言,步行街壹旦要規劃,可不能倉促,否則,定位不準確就會加大糾錯成本。
二是經營業態的迷茫。可以發現,比如西街、中山路,分布的業態只是商圈內的簡單復制,商戶沒有競爭優勢。如此這般,商業步行街的重要職能成了“人流的步行通道”,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老街道先天不足的迷局。毋庸置疑,車輛分流、停車場兩大問題,其實也是泉州老城區所有街道的***同特點。這也難怪吳世揖會想到去新舊城市的接合部地帶,周維佳會想到參考武漢的沿江模式。
四是文化標簽化的困惑。商業步行街的開發和建設更應尊重其文化屬性。商業步行街通過建築形式、景觀布局、生活設施等渠道來傳遞其文化內涵,通過街上原有的商號、人物、風俗來體現其文化的積澱。但是,如果只把文化作為標簽以某種雕塑、某種標牌來詮釋文化,就顯得有些單薄了。比如以西街為基礎建步行街,盡管能盡覽泉州老文化,但未免與步行街天生應具備現代風格的性質有些脫節。也難怪吳麗娜委員會說,西街更適合改造成旅遊文化特色商品步行街。
商業行為需要運用市場的手段去調節,需要從商圈裏發現未被利用和開發的市場空白。也許,目前的泉州,特色商業街已離我們很近,但“集大成的”步行街,仍得有幾年的距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