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有什麽好玩的 好吃的
美景簡介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裏,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 壹,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成為全人類***同的財富。 武夷的美感在於山。由於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蝕、風化剝落的綜合作用,使山體發生奇特變化:峰巖上升,溝谷下陷;山色因地熱氧化而顯紅褐,山形因擠壓而傾東。它是全國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者。地殼運動使這裏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亙數裏,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觀而言,則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註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具誘惑的莫過於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0公裏,流經景區9.5公裏,山環水轉,水繞山行,自有風情。遊人可自星村碼頭憑籍壹弓形古樸的竹筏,隨波逐流,飽賞山水大觀,擡頭可覽奇峰,俯首能賞水色。“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傳神的寫照。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壹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壹時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占地48萬m2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首不可分割的聯系。朱子理學在武夷山孕育、形成、發展。朱熹從14歲到武夷山,直到71歲去逝,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學在這裏萌芽、成熟、傳播。朱熹在武夷山創辦的武夷精舍等書院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院,直接在武夷山受業於朱熹的學者達200多人,許多成為著名理學家,形成有影響的理學學派。 武夷山風景區還有雙竿竹、方竹、建蘭等罕見的竹木、奇異的花卉、稀有的鳥獸和名貴的藥材,特別是這裏盛產的香濃、味醇的武夷巖茶,以其“藥飲兼具”的功效,名揚四海。 重點景觀 1. 天遊峰景觀 天遊峰海拔408m,相對高度215m。它是壹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巖脊,東接仙遊巖,西連仙掌峰,削崖聳起,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站在壹覽臺上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邀遊於天宮瓊閣,故名"天遊"。壹覽臺位於景區中心,是壹處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臺。隨著時序流轉,在這裏可以觀賞到日出、雲霧、佛光、夕陽、明月等天遊五絕,從壹覽臺上賃欄遠眺,但見群峰點點。俯瞰九曲溪,可見溪水蜿蜒,竹筏輕蕩,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峰上有壹澗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約120m的瀑布,稱雪花泉。峰上名木古樹眾多, 常綠闊葉林郁郁蔥蔥。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壹也。" 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壹幅為"第壹山",系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遊峰即是"武夷第壹勝地",理應號稱"第壹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壹。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應該是天下"第壹山"。ronton 2. 九曲溪景觀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品旅遊項目,因而有了到武夷山旅遊"不坐竹排(竹筏),等於白來"之說。遊客到星村乘坐竹筏,至壹曲武夷宮碼頭上岸,從九曲順水漂流而下,遊程約90分鐘。 九曲溪發源於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裏。進入風景區的壹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巖層斷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裏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裏,曲率達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質達國家地面水Ι類標準,九曲溪從西向東,蜿蜒自如,山繞水轉,水貫山行,溪水晶瑩,可謂曲曲含異趣,灣灣藏佳景。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靈魂,乘上古樸的竹筏蕩入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話般的境界,令人心曠神怡,遊人可領略到探奇之美,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九曲溪旅遊線路最突出的特色。曲折縈回的九曲溪貫穿於丹崖群峰之間,如玉帶串珍珠,將36峰,99巖連為壹體,構成"壹溪貫群山,兩岸列仙岫"的獨特自然美景。由於水繞山行,山臨水立,仰角適中,灘潭交錯,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身臨其間,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畫廊,錢其琛副總理遊覽武夷山後感慨萬千欣然留下"三峽雄偉壁立,漓江清碧秀麗,武夷山水,兩者皆備,盡在其中"的贊嘆。 遊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巖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遊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壹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沈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汙染,擡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遊,"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發翁嫗,仍可盡情漫遊,遍覽山水之美。 3. 大紅袍景觀 大紅袍景區位於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部位,景區著名大峽谷 "九龍窠"內。這是壹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發育的深長谷地,谷地深切,兩側長條狀單面山高聳、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獨特的節理發育,使峰脊高低起伏,有如九條巨龍欲騰又伏。峽口矗立著壹座渾圓的峰巖,象壹顆龍珠居於九龍之間,勢如九龍戲珠,高遠眺望,維妙維俏。谷地中、丹崖峭壁的上下,勁松蒼翠,修竹扶陳,綠意蔥蔥。久負盛名的武夷茶王"大紅袍"就根植在峽谷的最深底部。區內還有九龍洞、九龍瀑、九龍潭、海螺疊翠、流香澗、清淙峽、飛來巖、玉柱峰、雄獅戲龜等自然景觀和九龍名叢園,古代摩巖石刻等人文景觀。 舉世聞名的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這裏疊著壹大壹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郁的茶樹,挺拔精神、枝繁葉茂。它已有340余年的歷史,其成品的色、香、味均在烏龍茶之首,故有"茶中之王"美譽。椐民間傳說:明朝有壹秀才趕考途經武夷天心永樂禪寺、忽然重病,考期已近,病尚未愈,心焦如焚。寺中方丈以九龍窠崖上之茶葉為藥給秀才服用後,病即痊愈。後秀才高中狀元,衣錦返鄉。為報救命之恩,把欽賜的紅袍披於茶樹之上,因此得名。 九龍澗、瀑、潭。九龍窠兩則懸崖峭壁上,常年不斷有巖泉滴落,涓涓細流匯成澗流,洞水流到九龍亭前山谷,澗床落差大,形成泉瀑,瀑下深潭稱為九龍潭,三者結合構成奇景,蔚為壯觀。 遊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當地人叫竹排)。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巖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遊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壹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無遮無攔,全方位地沈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汙染,擡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發翁嫗,仍可盡情漫遊,遍覽山水之美。 武夷山的得名有兩中傳說:唐堯時代有壹長壽老翁隱居此山,生二子,長曰武,次曰夷。二人開山挖河,疏幹洪水,率眾農耕。後人為紀念他們,就把此山稱為了武夷山;再壹種說法是:此地為古越人的棲息之地,古越人的首領叫武夷君,後人就把此地稱作武夷山了。西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在此設壇,用幹魚祭祀武夷君,唐天保年間,朝廷封武夷山為“天下名山”。 武夷山特產] 武夷四寶—東筍南茶西魚北米 東筍產於武夷山市東路的上梅鄉金竹、首陽村壹帶。那裏的竹筍質嫩、色白、清脆、味甜,沒有壹般竹的特殊"泥味"。壹道鮮筍片打湯,味道美極了。南茶盛產於武夷山市南路的武夷鎮、星村鎮,特指武夷山風景區內的天心、慧苑、桂林、馬頭等村落。該地茶葉通稱"武夷巖茶",名揚海外。武夷巖茶有"巖骨花香"之稱,香、味兩絕。"武夷肉桂"、"武夷水仙"、"大紅袍"屬佼佼者。西魚指武夷山市西路的洋莊鄉區域河流,尤其是在西際、坑口支流中的河魚。烹調鮮魚時不用加食油或其他佐料,下幾粒食鹽即可,吃起來肉嫩味甜。北米產於武夷山市北路的吳屯、嵐谷兩鄉,當地的大米粒大、色好、味香、飯多。北米之好與當地高山地區特殊氣候相關,城裏人爭相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