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於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希望大家喜歡!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蘇軾 宋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裏來了。
賞析
惠崇,福建建陽人,北宋著名九僧之壹,王安石稱他有?絕藝?(《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圖畫見聞誌》卷四)。由此可見,惠崇的畫享譽壹時,而《春江晚景》(錢鐘書《宋詩選註》作?曉景?)應是他擅長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畫已經失傳,但從詩人傳神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到畫面圖景。北宋詩人晁補之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起來,難怪清代大才子紀昀在讀到此詩時驚嘆說:?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六)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靜靜的江岸上綠竹瀟瀟,在青翠嫩綠的竹葉外點綴著三兩枝桃花。竹外桃花,紅綠相映,淡淡壹筆,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桃花報春,春天來臨,而桃花才三兩枝又說明季節實為早春。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春雨後》),杜牧(壹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壹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系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壹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壹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壹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遊的特征,進壹步突出壹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註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禎在《漁陽詩話》卷中說:?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壹字泛設也。? 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歐陽修《六壹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壹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
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使讀者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從畫面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蘇軾眼裏,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前者如畫,後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惠崇春江曉景》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壹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鑒賞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壹個特定的畫面,有壹定的局限性。而壹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壹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壹作沿潮水而上的時節)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壹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壹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雲雲,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後壹句進壹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壹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壹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壹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壹片嫩綠,更引人註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壹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壹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壹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