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少,道德淪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面對金錢、地位和美貌的誘惑?我們也可以在經典的《道德經》中找到答案,那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要註意保持安靜,安靜和自省,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既然我們很小,我們的力量很弱,我們的生命很短,我們為什麽不糾正我們的心態呢?冥想、純潔和奉獻是人們心態的三個不同層次。靜心:靜安的生活坐標;清凈心:清凈的人生方向;奉獻:在生活中盡力而為。
靜心是靜安生活的坐標。老子以“靜為天下第壹”和“清靜主義”為修煉之本。《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空,要靜。”重點在於保持安靜的修養。“致虛”是消除心靈的障礙,理清混亂的精神活動,然後是“保持安靜”。通過“安靜”的工作,我們可以深刻地積累洞察力,然後我們可以“知道什麽是正常的”,並將逆境轉化為運氣。
“凈者不汙”,天地之間,凈而不汙就是“不汙”。“不染”的含義非常廣泛。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五味使人神清氣爽,馳騁獵使人狂,奇貨可居使人礙。”。意思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的食物使人流口水,頭腦瘋狂地馳騁使人瘋狂,擁有珍貴稀有的商品使人震驚。從視、聽、味、嗅、觸、物六個方面,勾勒出人們貪染、染聲、染味、染心、染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後人說:六根清凈,壹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和克制人的貪欲。
第二章:閱讀《道德經》的思考
縱觀千百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理解可謂百花齊放,從修身治國到宗教崇拜。各種詞語只是停留在人類的現象學中。我對老子之道的解釋可以用壹句話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就是道。
首先,我不拘泥於道的名稱,我必須這樣做是因為我必須這樣做。我可以打個比方:就我們生活的地球而言,人們從現象上看它是靜止的,所以它是相對的,但地球從白天到黑夜再到壹年四季都在變化,所以它是運動的、無盡的、絕對的。通過這種絕對的運動,地球向我們展示的不是人類意誌故意的運動,而是靜止,而人們無法客觀地察覺到這壹點。我可以用風來比喻。當風吹在妳的臉上時,妳會感到壹絲涼意,但妳看不見也摸不著它,但它是存在的,這似乎沒什麽。因為妳不知道它什麽時候吹,這是老子第壹篇中對宇宙的自然觀。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要達到這種情況,就必須修行,而這種修行是使人了解萬物的開始。老子說,人道如嬰兒。運動曾經存在過,而且這種運動壹直持續到人們死去。老子的道是不生不死。它是像風壹樣安靜地移動,以獲得絕對動人的生活。妳只有安靜才能達到這個道,我說的這個安靜不是絕對的安靜,而是移動的安靜。老子的水是最好的比喻。水是流動的,這種流動是如此的自足而不加修飾!
把所謂唯心唯物主義強加於道是不恰當的,因為道曾經把唯心和唯物都包括在壹切現象中。
第三篇:《道德經》讀後感作文
上學期,我們接觸了國學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教材都不壹樣。五年級時,我們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
起初,我根本不懂道教。老子說,道很模糊,看不見摸不著,難以捉摸,但它是壹種推動世界萬物進化的力量。我不明白。按照老子的說法,這個道是無形的,所以摸不到也看不到。如果它是無形的,它怎麽會有這麽大的能量來推動萬物的進化和變化呢?在我看來,世間萬物的變化都是自然形成的。怎麽會是這種無形的道造成的呢?老子也說過,人做什麽事都是有道的,但我做事的時候只看到周圍的塵埃。道在哪裏,道在哪裏?我很困惑。然而,每個人似乎都有這些想法。老子是道的大師。我們怎樣才能馬上理解他說的話?有時候,即使是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認為:雖然我們不能很快理解老子所說的大概念、大思想和大道,但他從“大道”中說出的生活小道理,可以使我們豁然開朗,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真理。
老子說:“占便宜沒用。”這句話讓我很佩服,不由得稱贊老子觀察身邊小事的能力。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能給人們帶來方便,實際上是無形的空虛在起作用。是的,妳看:壹個杯子,當水倒入其中時,是杯子中的空位置容納了它,而不是真正的部分容納了它。同樣的道理,房子只有在中間有壹塊空地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而且只能住人。現在,我們想象空包含道,那麽,是道在無形中幫助了我們嗎?哈!對,就是這樣。這樣看來,老子說的有道理。
經過筆記的指導和自己的理解,我體會到了這麽壹點點,但卻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想著《道德經》中還有多少秘密等待著我去發現,不禁讓我著迷。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國學和5000年的中華文明...
第四章:閱讀《道德經》的思考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德經》,後44章為《道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樸素的辯證思想,並提醒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並提出了“天理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把視角放在了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中的壹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其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對《老子》的討論在某些方面還沒有定論。《老子》正如其所言:“物極必反,物極必反。孤獨、寂寞、獨立而不變,周興並不危險。”
《老子》含義豐富,觀點普遍,思想深刻,內容博大精深。時至今日,它仍然具有重大的理想意義。總的來說,它在治國理政、管理軍隊、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自創意義。簡而言之,它是人們學習、修養和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身體準則。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口袋書系列《老子》的序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根據個人觀點做壹些更正:1。我不同意上面的“共同視角”。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壹度擺脫了“視角約束”。現代人很難理解所謂的盲人摸象說不同的話。2.我想補充壹下“壹般而言”的概念。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局限於地球。它可以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學,它甚至可以指導和啟發星際探索、地外生命和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可以說它沒有周期性,可以隨著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範疇,因為人類還沒有發現0。1毫微微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麽?
第五章:閱讀《道德經》的思考
最近不太喜歡聊天,因為有深度思想的人不多。人心也慢慢不在支出多少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獨自在花園裏散步和冥想。官二代和富二代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底層人民很難向上流動。官員怎麽能和商業勾結做人民的公仆呢?什麽是公平正義?讀書無用論並非毫無根據;在中國,官員的選擇真的應該留給選民,而不是上級領導人。如果壹名官員俯下身來取悅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討好領導,壹切都會好起來。想到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輕痛苦,我開始閱讀《道德經》,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說,善如水。水對環境的適應性最強。在不同的容器中,水可以相應地變化。要像柳樹,但不要像松樹。柳樹是溫柔的,給人壹種美感。松樹很頑固,樹葉很鋒利,很容易傷人。我們不能總是抱怨環境不好,我們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是也說過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嗎?
《道德經》裏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欲,什麽事都可以不做。壹切都必須符合道。道教是自然的。自然和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反法律必然會受到懲罰。做事要穩。過度追求名利可能會失去更多。我不再有太多晉升的沖動。而是順其自然。
《道德經》中說,十分之三的人長壽,十分之三的人短命,十分之三的人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縮短壽命。貪婪的官員因貪婪而入獄,賭徒因拒絕承認失敗而徹底摧毀了他們的身體,單位裏許多人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擇手段地破壞他們的人際關系。我愛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親戚和朋友、大自然、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良。我不知道我是否會歸還它,但我的心很安靜。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我勸妳有空讀讀道德經,好嗎?
第六章:閱讀《道德經》的思考
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備受關註,中國文化壹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本書。《道德經》包含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中包含的內容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壹種“防禦性”的方式,從反面展示妳應該如何對待他人。此外,《孟子》中說“只有仁者才能使大事變小,所以湯是葛的事,文王是坤的事”,意思是當妳身居高位或處於有利地位時,妳應該容忍比妳差的人,形成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們討厭妳。這是中國人的行為。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壹個人應該如何學習。中國古典名著《道德經》的作者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的出生地是個謎。為了解開這個謎團,自1990年以來,清代的所有先賢都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來,老子燦爛的智慧和思想長期浸潤在老子故裏楊過人民的心中。老子對人類的貢獻在於他的思想深邃。老子的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奧秘的壹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壹個系統地提出了“道”。這種“道”源於自然,以“無”為基礎,以“有”為用,以“反本存柔”為處事之道。
“反對道的運動;弱者的利用;世間萬物生而有之,生而有之,無而有之”成了《老子》五千字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敬仰。尼采曾評價老子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經》就像壹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井泉,充滿了寶藏,隨時為妳準備著。"
道可以被解釋,但它並不完全等同於壹條無縫的、永恒的、動人的大道。無物,名為天地之始;是的,它被稱為萬物的起源。因此,從無到有,我們會觀察道的精妙;從平時,我們就觀察道的蛛絲馬跡。這不算什麽,有兩個,既來自道又神秘,這是宇宙變化的總源泉。天地長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而生的,所以它們能長久存在。所以,聖人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後面,卻能得到所有人的敬佩,起帶頭作用;把自己置身事外,但妳可以拯救自己。難道不是因為他不自私嗎?相反,我們可以成就自己,所以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作文
第七章:閱讀《道德經》的感想
老子寫的《道德經》是壹部具有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從這本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之書中,汲取了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至上”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逐漸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強調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尺度已經變得非常物質化和貨幣化。對於壹名人民警察來說,如何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職工作,我個人認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壹書所倡導的獨特人文精神,保持安靜、自省和持之以恒。
首先,保持安靜是對工作滿意的基礎。
《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空,要靜。”這句話強調了勤奮的培養和回歸沈默的原則。所謂“虛極”就是“虛極”的意思;“保持安靜”的意思是“保持安靜”。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要空”的意思是,如果妳想練習佛教,妳應該努力使自己達到極度空虛的境界。絕望的需求意味著心靈壹塵不染,接近真空。易經稱這種境界為“幹凈而微妙”和“洗滌心靈”,即擺脫世俗的妄想和欲望。“嘟嘟”是真誠的,堅持就是堅持。“保持安靜”意味著堅持沈默。運動和靜止互為因果。只有當妳靜止時,妳才能感知外部世界的運動,但當妳運動時,妳無法知道外部世界的真相。孔子說:“每個人都關心停止用水,而不是流動的水。”也就是說,人們只能在平靜的水面上看到自己的樣子,而沒有人能在流動的水面上看到自己。心如止水。只有當妳靜下心來,妳才能觀察到真理,只有當妳觀察到真理,妳才能進入道。總之,只有當人們的精神狀態達到壹種虛靜的狀態時,他們才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第二,清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潔的源泉。
第三,堅持不懈是全面履行職責的保證。
總之,仔細閱讀《道德經》並對其進行積極探索有助於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對於壹名人民教師來說,只有嚴於律己,時刻思考貪婪的危害,時刻無私地關心學生,對工作充滿熱情,才能做壹名人民滿意的教師。
第八章:閱讀《道德經》的思考
現在吃飯已經成為壹件令人頭疼的事情。自從有了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是我爸幫我做飯,或多或少都有不滿意的地方,比如飯菜的烹飪方式不合我胃口,或者壹道我不喜歡的菜總是反復出現。偶爾我爸回老家,就輪到我做飯了。頭幾天還很新鮮,我覺得很好吃。不到壹周,我就開始擔心了。我在菜市場閑逛,不知道該買什麽。它們都是那種類型的菜。我只能在網上查找菜譜,或者回憶我小時候吃過的菜,或者在餐館裏吃過的菜。目的是盡可能地創新,要麽換個菜,要麽用新鮮感燒同樣的菜。
事實上,我小時候好像也吃過時令菜。有壹段時間,有些菜是重復的,烹飪方法沒有很大的創新,但吃起來比現在香得多。去年,我丈夫的祖母去世了,所以我們自然要去參加葬禮。那是壹個美麗的農村地區,連續幾天每餐只有兩道菜:豆腐辣椒燒肉和蘿蔔辣椒燒肉。即使最後有壹個主座位,菜肴也不豐富,烹飪方法也很傳統,但每個人仍然吃得很好。
我不禁想,吃飯真的需要那麽復雜嗎?農村就是這樣,自家地裏種的時令家常菜都要摘下來吃。當季節變化時,自然會有新品種的蔬菜可供食用。雖然我們不會每天或每天都創新,但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們自然會逐季創新;現在,由於流通發達,我們可以在壹個季節吃四季蔬菜,但壹切都平淡無奇,沒有食欲。當然,這只是壹個原因。另壹個原因是為了滿足我們的貪吃,我們違反了自然規律,因此每種蔬菜都可以全年食用,並輔以現代化學手段,如施肥、催熟、雜交和轉基因...蔬菜能好吃嗎?
起初,我們吃東西是因為我們餓了,慢慢地,它演變成了“舌頭貪婪的胃。”美食家去餐館,天上飛,地上跑,水裏遊,什麽稀奇古怪的都吃,不關心珍稀動物,保護動物;普通人也普遍以烹飪創新為目標;為了迎合這種興趣,我們打開電視,每個頻道每個時段都有美食節目。主持人總是推薦:“哇,這道菜又涼又滑又香,還帶著淡淡的甜味……”。
添加劑也是如此。最初,它是為了解決食品流通過程中的保存問題;慢慢地,它演變成改善味覺和感知;現在它已經演變成壹種附加的模擬或附加的創造!所謂用添加劑模擬,比如奶茶,本來應該是加奶的紅茶,但“壹年賣3億杯,杯子可以連起來繞地球壹圈”的奶茶,可以直接用添加劑模擬,壹方面可以節省成本,另壹方面可以創造各種口味來吸引消費者。所謂的添加劑創造在兒童零食制造業中得到了嚴重體現。各種顏色、形狀、味道和包裝的小吃相繼問世。這些食品中的添加劑已經成為主要成分,基本上沒有真正有價值的營養成分。只有各種比例和類別的添加劑的“色香味”混合在壹起,才能誘導沒有識別能力的孩子成為他們的忠實顧客。正處於長身體階段、最需要營養的孩子受到這些食物的傷害,只能說是現代社會的悲哀。
商家對添加劑泛濫負有主要責任,消費者也難辭其咎。如果我們不過度追求“視覺”和“味覺”的巨大滿足,過最自然、最簡單、最樸素的生活,就不會誤吃不良商家的誘餌。俗話說:“簡單而單純,自私而無欲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