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慢慢退出他的空間、退出他的人生。
在孩子12歲前,有5個重要時刻,請父母學會及時退出。
1.3歲退出餐桌
小時候我們常抱怨:有壹種餓,是妳媽覺得妳餓。
經常被餵的孩子,除了難以獨立吃飯,還會對大人產生依賴,沒人餵就不知道該不該吃、吃什麽、吃多少。
有個女孩從小就被餵飯,於是越吃越多,可是吃再多似乎都不飽。長大後,只要身邊有食物,她就忍不住往嘴裏塞。
這就是典型的「內部感知力遲鈍」。
如果吃飯時孩子壹張口,大人就把食物塞過來,孩子就失去了判斷機會,久而久之,感知饑餓、飽脹的能力就變得遲鈍。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請把這項「權利」還給他。孩子從1歲開始,可以引導他用手抓東西吃,2歲左右鍛煉使用簡單的餐具,到3歲就可以獨立吃飯了,請家長慢慢退出吧。
2.5歲退出臥室
廣州有位男子,已經29歲了,每晚還必須跟媽媽睡,否則就輾轉難眠,每次出差必須服用安眠藥。
他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但就是改不掉,這讓他非常自卑,壹直不敢交女朋友。
原來,小時候他家裏條件不好,壹直和父母擠壹張床,直到10多歲才分房睡。
但已經太晚了,他從此不能單獨入睡,必須有媽媽在身邊才踏實。
過晚分房睡,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獨立性差、情感脆弱,影響心理健康。
據心理學家統計,5歲是幼兒最適宜分房睡的年齡,因為5歲的孩子心智已經相對成熟,性心理也得到發展。
當然,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分房睡年齡不能壹刀切。壹般來說,父母可以從孩子3歲後慢慢嘗試跟孩子分房睡,到5-6歲完全退出孩子的臥室。
而且孩子分房睡是壹個過程,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抗拒分房,可以先分床,再分房,循序漸進地完成。
3.6歲退出浴室。
孩子6歲後,真的不再適合與異性壹起洗澡了,不管是***浴,還是幫他洗。
0-6歲,是對兒童性教育最為關鍵的時候。
3歲前,親子***浴很溫馨,歐美和日本的父母都會選擇這個方式進行性教育。女孩3歲後,爸爸就不再適合幫她洗澡了,男孩可以適當讓媽媽幫助洗到5-6歲。
不過,不管男孩還是女孩,6歲後再壹起洗澡,有些孩子就會覺得別扭、奇怪、不好意思,這時父母就應該主動退出浴室,尊重孩子的隱私和身體界限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學會獨立洗澡。
4.7歲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間
有研究顯示,7歲是孩子喜歡獨處的年齡。
從7歲起,父母就應該退出孩子的私人房間了。
父母不擅自闖入孩子的房間,會讓孩子對物理空間有掌控感,這種掌控感會延伸到心理空間上,保護孩子的自我意識。
敲門,看似簡單的壹個動作,其實是對孩子隱私的尊重,這種界限感會讓孩子很安心。
壹個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5.12歲退出廚房
「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麽做實驗。」
有點不敢相信,這句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說的,壹個學霸居然會對孩子做飯有這麽高的評價。
不只是他,他的兩個兄弟也是如此,而且都是從美國名校畢業的博士。
很多人好奇,他們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朱媽媽的秘訣之壹就是:
每個孩子都必須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朱棣文說:做實驗就像做飯壹樣,用冰箱中有限的食物,做出無限的美食,可以訓練壹個人的專註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從兩三歲起,就可以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12歲時,孩子的安全意識、理解能力、動手能力都已經發展完全,這時媽媽不妨退出廚房歇壹歇,讓孩子學會做簡單的飯菜。
孩子會長大,我們終究要放手,要退出他的生命。
3歲,妳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學會吃飯;
5歲,妳退出臥室,孩子學會擁抱黑夜;
6歲,妳退出浴室,孩子知道身體界限;
8歲,妳退出房間,孩子懂得尊重隱私;
12歲,妳退出廚房,孩子學會獨立生活。
壹個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孩子,是樂觀的、自信的、充滿活力的,他走到哪裏都會受歡迎,遇到什麽困難都能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