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秋節起源於什麽時候?

中秋節起源於什麽時候?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飯飲食。”

壹說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第二,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壹些歷史學家也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濟,唐軍,帶著圓月的想法,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發放給軍隊,成功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壹、祭月、賞月、賞拜月

第二,觀潮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第三,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助月的習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江南有做燈籠船的習俗。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盛。

第四,猜謎語

在中秋節月圓之夜,公共場所會懸掛許多燈籠。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它們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愛情故事也在這些活動中被聽到,所以在中秋節猜燈謎也被衍生為男女之間愛情的壹種形式。

五、吃月餅

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它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第六,賞桂花,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桂花,吃各種由桂花制成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

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在現代,人們大多以紅酒代替。

七、玩燈籠

中秋節沒有大型的元宵節,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佛山的秋節,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糠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等。

八、燃燒塔

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在野外撿瓦片,堆成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它才開始倒利息,這就是著名的燒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迷塔與此類活動類似,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著名抗法戰士劉永福將逃入塔內的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傳說這壹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建立後,漢人受到血腥統治,於是漢人進行了不屈的抵抗,各地開會過中秋節,在寶塔的頂樓上點燃了小號。類似於山頂平臺的大火,雖然這種反抗被鎮壓了,但是燒寶塔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