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吉林,夏日的熱烈在慢慢的隱退,雖然秋日的燦爛還沒有粉墨登場,但是高遠的天空和涼爽的空氣昭示著秋天正在悄悄走近。
沿途的田野滿目是長勢旺盛的莊稼,陽光下,能看得出它們正在進行最後的努力,為的是給種植它們的人們壹個金燦燦的收獲。
烏拉街,原來叫“烏拉嘎(gai)”,“烏拉”和“嘎”分別是漢語的沿江和鄉、鎮、集市的意思,合起就是“沿江的鄉鎮”,“嘎”和“街(東北讀gai)”諧音,後來就演變成“烏拉街(gai)”,五十年代推廣普通話又讀成“烏拉街(jie)”。 烏拉街,距離吉林市中心三十多公裏,全鎮西臨松花江,是滿族主要的發祥地之壹,追溯吉林 歷史 應該從烏拉街開始,因為先有烏拉後有吉林,現在烏拉街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滿族風俗和多處名勝古跡。聞名遐邇的霧凇島就在此地。 烏拉街最早的城池為明初,明代中葉海西女真在此建立烏拉國,1613年,努爾哈赤滅烏拉國,並在這裏養精蓄銳,向中原進發,繼而得天下,因此,清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不久,就封禁烏拉街方圓五百裏,把它尊為“本朝發祥之聖地”。1657年,烏拉古城設立了打牲衙門,使其成為全國“四大朝貢基地”之壹,截止1911年清王朝終滅,朝貢計255年。
駛進烏拉街,首先看到的是壹排排正在晾曬著的被切割成薄片的樹紙,我猜想應該是做膠合板用的吧。
進入烏拉街,看到的第壹個最醒目的很有年代感的建築“烏拉街電影院”,但是已經被各種攤位占領了的。
烏拉街古遺跡現保存較完好的有烏拉部故城、魁府、後府、薩府、清真寺。
魁府
魁府,最早的府邸主人叫王魁福,本地人稱“魁大人”,故稱其宅為“魁府”。1875年,王魁福出征伊犁,受到光緒帝的煲獎,晉為副都統,賞賜金銀,衣錦還鄉,修建了府邸。
二進四合院建築,緊鄰於烏拉街鎮政府西側,門前是烏拉街鎮東西向出入的主要道路。
來之前查閱資料時這個房墻上方五星痕跡的地方有壹塊浮雕,今天怎麽沒有了?
魁府院內壹角。
寬敞的魁府大院。
魁府的大門本來是紅色的,怎麽被我拍成這個顏色了呢?怪獸門環的銜環哪裏去了呢?
後府
後府建於1880年,系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第三十壹任總管趙雲生的私邸,現保存基本完好。後府為二進四合院,大門設於東側,占地廣闊,建築氣派宏大,雕飾講究,是壹座典型的官宦旗人住宅,是目前吉林地區所發現的清代滿族民居中,做工最為考究的壹處。
後府院落。
烏拉街三府裏最精致的要數後府,看看後府的雕梁畫柱,妳就能感受到當時居住在這裏的主人的富有與文化。
薩府
薩府建於1751年,系時任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第十三任總管(正四品)索柱的私邸,為典型的清初時期“二進四合院”格局。現在薩府位於吉林市三中學院內,四周被鐵皮包圍著,我們找來工作人員扒開鐵皮才得以入內。
薩府院內存放著壹捆捆的電纜。坐在電纜上小歇壹會兒。
現在正是苞米收獲的季節,看到了烤苞米,那是自然要來壹份的。
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清康熙三十壹年(1692年),是烏拉街僅存的壹處寺廟建築。我們來到的時候大門鎖閉著。
烏拉部故城
烏拉部故城是明清時期的遺址。古城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分築內、中、外三道城垣,中央有大型建築臺基,各道城墻的墻外均有護城河。現在僅存有白花點將臺,上面建立了烈士紀念塔,西面的城墻已蕩然無存,剩下的三面城墻也只能憑借高出地面的“土丘”加以辨認,整個烏拉部故城雜草叢生。
帶有“現代氣息”的烏拉部故城遺址大門。
長滿綠草隱約可見的城墻墻基。
從前的白花點將臺現在僅保存下來下面的石階,並上面建立了烈士紀念塔。
尋覓完烏拉街的古建築群已過中午,於是來到烏拉街鎮有著130年 歷史 的“鳳吉園烏拉火鍋店”。
貨真價實的銅火鍋,樸實,沒有市裏烏拉火鍋店銅火鍋的浮華。
158元的套餐擺了壹桌子,火鍋蘸料味道棒極了,那麻醬,真香。
姐仨幹杯!飲料、啤酒、茶水,各取所需。
再和飯店門口的銅人來張合影。
酒足飯飽,繼續在烏拉街走街串巷,在 歷史 和現代中穿梭。
好多青磚青瓦的老建築破爛不堪了。
走在老街上。
烏拉的建築獨具特色,只有雨滴而沒有瓦當的房檐。
漂亮的屋脊翹角,如似燕子的翅膀。
失修的房屋裏好像還有人居住。
不知不覺已經下午三點了,晚上約了同學壹起吃飯看電影,於是驅車回返。烏拉街之行圓滿快樂,在離開烏拉街回程的路上,姐仨情不自禁的下車美美的拍個照,為今天的旅行畫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