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池老醬
湯池老醬是地方特色性很強的產品,是其他地方難以復制的美食調味品。在湯池已有三百多年的制作歷史,享譽四海、質量出眾。除了傳統工藝外,還在於水質優良、地理環境及自然條件優越等,使之成為雲南少有的名優土特產品。
湯池老醬的品質得益於湯池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水質資源及少有的氣候條件。湯池年平均氣溫16度,是人類生活的最佳氣溫。高原明珠陽宗海適時調節著炎熱的夏天,讓夏無酷暑。而溫泉則調節著寒冷的冬天,讓冬無寒氣。這樣的自然條件利長萬物,利養萬物、利造萬物、利存萬物
又溫泉為硫磺泉,且富含鈣等諸多利於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元素,這就造就了湯池老醬可入藥這壹難以復制的名特產品。
湯池老醬的誕生就是以祖上的傳統制醬工藝為基礎、經過現代工藝的完善,逐步創新發展,再加上溫泉水作汁,地方原料為質,並在湯池這壹特殊地理環境的恒溫下所產生,於是,湯池老醬成為湯池的壹張名片和代名詞是因緣具足,自然而生的。
湯池老醬是雲南宜良縣特產,歷史悠久。早在明崇禎年間,湯池鎮民間壹帶就盛行有家家戶戶蒸制老醬的風俗,其中以趙氏家族的祖輩開設制作的醬坊最有名氣。清朝年間,湯池“趙氏醬坊”的老醬經府官以雲南特產進貢到京城,進獻給皇帝,被列為宮廷貢品調料。現今的“宜良縣滇泉食品廠”既是趙氏醬坊的後人所開創。
明清以來,湯池老醬、鹵腐幾乎遍及鄉鄰,農人冬季家家戶戶做豆腐、制老醬也成風俗。無論外姓異族,亦爭先效仿。原因是當時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處於貧窮階段,以米湯合著老醬或鹵腐就食的勞苦大眾為數不少。這使得自制老醬、鹵腐也成為生存之計,為勞苦大眾所情鐘。
然而,自制老醬、鹵腐所使用的原料質量和制作工藝參差不齊,難免有優劣之分,可謂酸甜苦辣皆有,色香黑黴俱足,也無品牌可辯,讓人難分品質。
解放前,湯池街做老醬、鹵腐名聲最好的當數西街胡正義之妻張胡氏。據說張胡氏做的老醬能除熱、解毒、治蜂蠆蟲傷;治湯火燒灼未成瘡,用醬汁敷之見效。故有“湯池溫泉能療傷,胡氏老醬堪入藥”之說。胡氏鹵腐色澤鮮明,味道特別,香辣清芳,能開胃健脾,增進食欲。上世紀60年代,受歷史條件和人們的生活生產條件影響,胡氏自制老醬、鹵腐雖然品質優良,卻得不到進壹步提升,品牌得不到擴大。
湯池老醬經典名牌:張英老醬。
“醬”的由來
老醬:醬是以豆類、香料、辣椒等物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狀調味品。醬出現在中國古文獻中較早的有《禮記·內則》載:“濡雞醢醬、濡魚卵醬”。又如孔子《論語》句“不得其醬”;再見《周禮·膳夫》載“醬用百有二十甕”。可知醬的歷史淵源已越千年。從“醬”字釋義來看,“醬”字從將,從酉,將省聲,“將”本義為“塗抹了肉汁的木片”引申義為“塗抹”;“酉”意為1變質。“將”與“酉”聯合起來就是壹種經腐質過程而變成的塗抹類輔助食品。
中國是醬的創始國,漢班固《漢武帝內傳》中記載西王母到人間見漢武帝,說天界有“連珠雲醬”、“玉律金醬”還有“無靈之醬”。於是制醬法是西王母傳下的便是壹說。另傳,說醬為周公所創,以《周禮》中有“百醬”之說為證。
醬之初是作為壹種重要的食品而誕生的,明代張岱《夜航船》中回顧:有巢氏教民果食,燧人氏鉆木取火,作醴酷,神農教民食谷,加於燒石之上而食。燧人氏作肉脯,黃帝作炙肉;成湯作醢(醢是最早的肉醬)。“成湯作醢”之始,肉為主料,將肉研碎,用釀酒用的曲拌均裝進容器用泥封口,在太陽下曬半月,待酒曲變為醬的氣味即可食用。也可將肉研碎,與曲鹽拌勻後進容器封口,在地上掘坑用火燒紅後把容器放入坑內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再在上面用牛幹糞燒火壹整夜,直至第二天醬滲出來就熟了。這種醬,當時稱“醢”又稱“橘”。《說文》:“橘”醬也。因為醬是酒、肉、鹽在壹起交合而成,滋味好。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醬成於鹽而鹹於鹽,夫物之變有時而重”所以在當時曾為美食,到後來人們發現谷物草木之屬都可以為醬,於是醬的品類日益增多,人們每天的膳食中,醬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豆醬的生產更為發展,而魚肉醬則日漸淘汰,制醬術普遍流傳於城鄉民眾之間。
據傳,湯池老醬、鹵腐首創於明洪武年間。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沐春蒞臨宜良視察,見灌溉渠道僅有壹米,不能為平坦的壩子供水而使大片土地荒蕪。即在當年冬命雲南都指揮王俊,發卒壹萬五千人開挖渠道,自陽宗海口取水,延至宜良縣城西南25公裏,全長36公裏,寬壹丈二尺,歷時月余竣工(《明史·沐英傳附沐春傳》)有載,亦可參考明建文四年(1402)杭州人平顯所寫的(《湯池渠記》碑文)。這壹萬五千人的生活膳食便成了大問題。時有隨軍廚藝胡某將當地盛產的蒸制老醬和豆腐幹壹齊帶到了軍營,讓開渠的士兵胃口大開,令士兵用膳無菜亦可食之,深得沐春嘉喜。後經沐春舉薦,湯池老醬以雲南府特產進貢到京師,被壹度列為宮廷貢品調料。後,開渠的士卒按政令不返原籍之故,胡廚藝和壹小部分士卒就在湯池和宜良落籍成為當地士民,為湯池老醬的源流紮下了根基。
其時,鹵腐的由來,先得益於醬與豆腐幹蘸著吃,壹是味道好,二是便於貯藏。這個發明有如今天的燒豆腐蘸辣椒鹽,只是湯池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脈條件和自然氣候造就了這麽壹種天然的美味食品。
關於湯池老醬和鹵腐的由來,則是有這麽壹個故事。據說解放前1軍隊到湯池抓青壯年入伍當兵,湯池西街的壹青壯年被抓走強行入伍,臨行前其母忽忽將醬面和辣椒面及幾塊豆腐幹打了壹個包讓兒子帶上以便行軍路途充饑。行軍的旅途是艱辛漫長的,壹路上難免經風雨、歷寒暑。待這個新兵安定下來,想吃家鄉的食物時,打開其母送給的包裹,發現裏面的醬面和辣椒面早被雨水浸透為糊狀了,豆腐幹也渾身裹上了醬糊,他舍不得丟掉母親親手做的這點家鄉食品,就蘸了點在嘴裏壹嘗,競然發現這東西的味道好吃極了。它馬上寫信回去把這壹消息告訴了母親。母親結合當地實際按兒子的消息將醬面和辣椒面等八角香料壹起泡制了醬壹罐和鹵腐壹罐,不久取出食用,果然味道極佳,別有風味。自此後,湯池老醬、鹵腐廣為流傳,成為壹方美食佳品。
雲南省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湯池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湯池老醬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昆政函〔2015〕106號
雲南省食品安全企業標準:Q/YXF0001S-2014
《湯池老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