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辯證審美的方法有哪些

辯證審美的方法有哪些

壹般審美規律

1.信息來源及途徑

旅遊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所涉及的現象都可成為信息來源。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過旅遊者的視覺和聽覺器官進入旅遊者的大腦,此外還通過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官進入旅遊者的大腦。但是由於各旅遊對象的特點是否突出和每個旅遊者的旅遊偏好與興奮點不同,故每個旅遊者所接受的刺激強度會有差別。

應當說明,因為人類在長期接受外來信息刺激過程中,各種感官之間經常會互相協作,因而產生了壹定程度的聯系,故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雖然某壹信息只是通過某壹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會有所反應。這種現象在視覺與聽覺之間最易發生。例如“此時無聲勝有聲”①、“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②等,都說明視覺器官引起了聽覺器官的聯帶反應。“望梅止渴”則是視覺器官所引起的味覺器官的聯帶反應。

2.信息的加工

經過神經中樞對各種信息進行分辨、判斷、綜合、加工,即思維過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對人的感情和思想產生影響,從而達到了旅遊審美效果。其過程為:外界刺激→感官→情緒變化→分析判斷→聯想→思維→概念→理性認識→行為。但是,不同性質的旅遊資源所產生的作用強度在階段上有所不同。壹般而言,那些偏於耳目之娛的自然風光、消遣娛樂的旅遊項目,主要在於運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刺激→感官→情緒變化,其余則相對較弱;而那些思想感情較強的文化藝術、社會現象等,則貫穿整個思維過程,並且著重於後半程的效果,對人的理性認識和行為的影響更為明顯。

3.主客觀的統壹

審美的結果是最終使外界刺激引起人們情感的激動和思想的變化,從而達到精神的“凈化”。故審美過程是客觀外在世界與主觀內在世界的統壹過程。所以,審美必須是主、客觀的統壹。即如清代吳在湄在《天下名山遊記·凡例》中所雲:“外供耳目之娛,內養仁智之性”,也必須如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所說的:“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要達到東晉顧愷之在《畫論》中所謂:“遷想妙得”,要求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指出的“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物以貌求,心以理應”。這也就是美學上所謂“移情說”。因而,人們應放棄冷漠的態度,調動主觀積極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與內容的統壹

壹般美學常將美分為自然美、形式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它們又可細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諧、對比等。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對人們的感官產生作用,迅速引起人們的情緒變化,產生感性認識;而社會美和藝術美則重在思想內容,影響理性認識。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們都要求形式和內容的統壹。這是美學的基本法則。

5.美的時代性及階級性

對於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階級、階層而言,有其壹致的壹面,特別在形式美中表現得較為明顯。例如和諧與對比的規律從來為人所肯定。然而美又有明顯的時代性和階級性。這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勞動者絕不會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風為美。中國歷史上不是也有所謂“環肥燕瘦”之不同嗎?湯加,以至許多非洲人,傳統上以肥為美,而今湯加國王卻身體力行提倡起減肥運動來了。

6.美學的“間離效果”

也稱為“距離效果”。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其壹是心理距離。即在審美過程中,雖然人們仍然會考慮現實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階級性。但另壹方面,包括旅遊者在內的審美主體必須暫時超脫現實的功利目的,不能純粹從實際利益出發,才能更好地進行美學欣賞。如果僅從功利出發,商人眼中的礦石就只有貨幣價值而無所謂美;木匠會覺得扭曲的樹木毫無用途;農民和牧民也會認為石林貧瘠不毛壹無所取;山民更會因山高路險、環境閉塞、生活不便而煩惱。然而上述景觀卻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功利的考慮是出於物質生活的需求。審美是出於精神生活的滿足。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假如無視二者的差別,必將極大地破壞審美效果。在旅遊開發和經營中也必須對此給予重視。在長城上講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懸說明牌,大書當年為修建陵墓花費多少錢,而當時有多少百姓餓死等,即是忘記了美學的“間離效果”。

其二是空間距離和媒介的作用。古代女詩人郭六芳的《舟還長沙》:“儂家家住兩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正說明因為隔江相望,有了空間距離,並且是透過江上煙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變得格外美麗了。明代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記》:“今夜嚴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華可愛。旦視之,醬盎紛然,瓦石布地而已。”同樣的景物,夜觀與晝觀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皆因光照這壹媒介不同。陳簡齋:《海棠詩》“隔簾花葉有輝光”,則描寫出了竹簾所造成的間離效果。

當然,體驗型旅遊(如民族風情、品嘗美食等)、健身運動、娛樂活動、科學考察、探險等旅遊項目,則應盡可能減少此種間離作用,以求獲得真切的感受和詳盡的了解。

開春,外出旅遊又開始熱起來。

旅遊,是行走在路上的壹項花錢找“辛苦”的活動,但大多數人樂此不疲,尤以廣東人為甚。外出遊玩,有人不虛此行,也有人收獲甚微,甚至自覺“大失所望”。這之間的區別在於是否善於在遊玩中發現美,是否善於設計旅遊項目,找對出行路線。

旅遊有壹個審美價值取向和活動內容選擇與安排問題,即外出旅遊前要想好“看什麽”和“怎樣看”。只有旅遊的對象和項目符合妳的要求,才能玩出美感,玩出味道來。

我把眾多旅遊項目分為五類:

壹是風景風光遊。風景遊分為山景遊和水景遊,水景遊又分為海上景與江湖景。

二是名勝古跡遊。我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各地有不少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既是壹種文化品位,又是壹種歷史回顧,更是對眾多古建築的仰望。旅遊,少不了對名勝古跡的尋覓,也是最令人向往的路線和“走”的目標。要看大秦、西漢時的長安,那兒有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乾陵等,壹種出土的“歷史展覽”令人回味無窮。要體會地方小食與秦淮河風情,可以去六朝古都的金陵南京,回想南朝才子的風流倜儻。當然,最值得壹去的要數北京,紫禁城的大小宮殿,令妳流連忘返,驚嘆華夏前人的鬼斧神工。

三是影視城遊。這是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藝術的迅猛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特色旅遊項目。影視藝術的突飛猛進,帶旺了外景拍攝事業。人們在拍攝制作影視作品之余,留下了亦真亦幻的壹座座仿古寫實的影視城,造就了全新感覺的壹處處散發著藝術味道與氣氛的旅遊市場。由於影視作品在屏幕上播出所帶來的群體效應,以及名編名導名演們的號召力,影視城便成為遊客旅者外出旅遊又壹選擇。

四是名人蹤跡遊。崇拜名家偉人,訪尋古今中外名人故居以及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也是近年來外出遊客旅者很熱衷的又壹出行項目。在遊覽中,妳可以感悟名家偉人成長的歷程並從中得到啟迪,也許妳會因此對人生走向和生活價值進行重估與選擇。

五是歷史事件遊。歷史是現實的影子,總是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而記憶又帶著人們走進歷史。新興的歷史事件遊,往往帶給遊客的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的多重鑒賞與立體思考。尋找歷史的足跡,是為今天尋找對照的鏡子,從曾經的重大事件中回味歷史的經驗教訓。

當然,上述五種旅遊項目,是旅遊過程中最常見的項目,此外,還有人造景觀遊、動物世界遊等,當妳選準項目,落實“走”的內容,走進早已心儀的景區時,妳就會長出壹雙“發現”的眼睛,去發現“美”的東西,去回味景觀給妳帶來的愉悅與思考,在旅遊中達到強身健心、增長見識。

中國園林藝術創作是把詩文題詠與自然景象結合在壹起的,壹個好的題名可以提高壹座園林的格調,為園林增添“書卷氣”,對園林景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遊人感受到壹座園林的文化素養與歷史淵源,加深對園林風景的藝術特點和風格的了解,從而增添遊興,令人回味無窮。

避暑山莊內景點眾多,題名各具特色,內容分為鳥獸蟲魚、春夏秋冬、花葉色香、雲山水月等,有形、有色、有節、有時、有味、有聲、有感、有情,或寫實、或寫意、或點景,使詩情畫意融於景中。“試馬埭”、“馴鹿坡”、“石磯觀魚”、“鶯囀喬木”這些以動物為題材的題名,或是駿馬奔騰,或是麋鹿成群,或是魚翔淺底,或是鳥兒婉轉啼唱,壹幅幅生動的圖畫展現在眼前,渲染了山莊的自然野趣。還有的突出了山莊的季相特征:壹夜春風梨花開,晶瑩的梨花與融融的月光相伴,正是“梨花伴月”所描述的意境;盛夏,酷暑難當,而“煙波致爽”則是“四圍秀嶺,十裏平湖,致有爽氣”;秋季,當輕霜乍染時,“吟紅榭”則是欣賞和吟詠紅色楓林的最佳處;冬季,登“南山積雪”,遙望南山,可見嶺上積雪經久不消,潔白如玉。四季之景,皆有可賞。“西嶺晨霞”、“錘峰落照”的題名則用簡練的詞句說明了賞景的時間、對象和景觀特點。前者則是指山莊西側的山谷峰巒每當旭日東升時,霞光映照的景色;後者,則指當夕陽西下時,在此欣賞莊外磬錘峰在夕陽映照下金碧輝煌的景色。而有的則是巧於因借,“香遠溢清”借花之香,“暖流喧波”借水之音,“風泉清聽”借風成趣,“青楓綠嶼”借色添彩,觀其色、聽其聲、聞其味,賞景的內容更加豐富。

山莊中的景點題名有很多是取意於古代詩句的意境,引用已有的現成詩句略作變通而成。如“水流雲在”取意於杜甫的《江亭》“水流水不兢,雲在意俱遲”;“月色江聲”取意於蘇東坡的《赤壁賦》“月白風清……江流有聲”;“雙湖夾鏡”由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化成……這些富有詩意的題名,將遊人帶入詩的境界,給人留下了神思馳騁的廣闊天地。此外,還有壹些題名反映了康熙、乾隆的政治抱負、道德觀念、思想感情。如“淡泊敬誠”則表達了康熙皇帝追求恬靜寡欲,謹慎真誠的思想;“戒得堂”則是乾隆皇帝以此來警惕貪得無厭的思想滋長,這些則又是把人生哲理融入景點之中,引人深思,從中獲得啟迪。

避暑山莊景點的題名,可以使遊人了解山莊的自然景色、園林建築以及康熙、乾隆的政治思想,突出了園林詩情畫意的藝術特點,是造園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