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的家鄉都有什麽特色的美食或小吃?

妳的家鄉都有什麽特色的美食或小吃?

很幸運能回答妳這個問題,我的家鄉是廣東河源市龍川縣的某壹個小山村裏,河源市屬於客家人之壹的壹座城市,關於客家人的文化歷史,如果想了解更多客家人文化的可以去百科上面查閱,裏面記載著客家人的由來歷史等文化有詳細的講解。河源特色美食有很多,比如:牛筋糕、五指毛桃雞、客家釀豆腐、清明粄、炸油果等等。簡單講解壹下我比較喜歡吃的三道特色美食。

第壹個特色美食:客家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制作過程復雜。需要經過泡—磨—榨—煮—調—壓—切—煎—釀—燜等多種工序才能吃上工序才能吃上壹頓色香味俱全的客家釀豆腐。簡單講解壹下制作客家釀豆腐的工序過程。

《泡》:首先要選擇顆粒飽滿、沒有蟲口的黃豆,隔壹晚上將豆子用清水泡上,泡豆子的時間不能過長或過短,不然豆子出漿就會減少,從而影響豆腐的產量。

《磨》:第二天壹大早就要進行磨豆,用勺子將黃豆帶水壹起舀進石磨頂口,順時針方向平移轉魔,豆漿慢慢從石磨滲出,沿著凹槽流入桶裏。磨豆腐很耗體力,也只有這樣,用人工制作出來的豆腐才好吃,因為石磨能把豆漿壓磨得夠細膩。雖然現在市面上有電動石磨,但出漿太快,做出來的豆腐不夠嫩滑。

《榨》:將打好得豆水用過濾袋把豆渣進行過濾榨出豆汁工序。

《煮》:?過濾好得豆水倒入大鍋裏用柴火煮沸,煮沸了就是我們所說的豆漿。

《調》:煮沸後把豆漿倒入祖傳的大缸中涼壹會。然後進行鹵水”調制成”豆腐花。調制鹵水是關鍵的壹步,如果鹵水放多了豆腐會變老,鹵水放少了豆腐可能制作失敗,所以要用勺子將鹵水壹點壹點滴到豆漿裏,慢慢攪拌,配置完鹵水冷卻後表面會形成壹層我們所吃的“腐竹”。每次爺爺上架之前都會把表面那壹層“腐竹”拿給我吃,我喜歡蘸上白糖吃,味道香甜可口噢。

《壓》:?把凝固的豆漿舀到鋪好過濾袋的豆腐格裏,用大缸比較重的物品壓出剩余水分,大概需要壓半個小時左右。

《切》:

隨後把豆腐切成正方塊的,嫩白的白豆腐就做好了,切好後用籃子裝起來瀝幹水分。

《煎》:把白豆腐放入鍋中煎至兩面金黃,煎豆腐的過程中要及時翻面,以防燒焦了影響口感,翻面的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壹些,不然豆腐容易弄碎。煎好的豆腐隨後用刀從中間切成兩半。

《剁》:把壹塊半肥半瘦的大豬肉挑瘦去肥,加上少許香菇和壹碗配制好的鹽水進行豆腐餡的制作。每次爺爺都是親手剁肉,他說外面機器打的口感沒有手工剁的好吃。

《釀》:用手捏住豆腐,用手把豬肉“戳”進豆腐塊正中處,我每次都會把豆腐戳破,奶奶釀的豆腐肉多皮不會破,所以這“戳”肉也要熟練嫻熟和技巧的。

《燜》:

把所有“釀”好的豆腐放入大鍋中蓋上蓋子用小火慢“燜”。火壹定要適度,不可時大時小,“燜”至豆腐熟即可。出鍋後就可以吃到鮮嫩多汁、回味無窮、口感十足的客家釀豆腐了。

第二個特色美食:清明粄

清明粄又叫“艾粄”和“青團”,清明粄是客家美食中的壹種,每年到清明節奶奶都會制作清明粄給我們吃,“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前後經過下春雨後,家鄉的艾草長得最茂盛和鮮嫩的時候,加上清明是掃墓的日子,親人都在家裏團聚,所以人們就用艾草制作了清明粄。

清明粄用糯米粉和艾草揉成面團,裏面包著花生芝麻紅糖餡做成,做好的清明粄放入鍋裏蒸20分鐘就可以了。軟糯香甜,想到就好想吃啊!

第三個特色美食:炸油果

炸油果又叫“煎堆”。每年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制作炸油果。這是在新年期間每餐不可缺少的特色小吃。這個做法比較簡單,用糯米粉和片糖揉和在壹起,然後捏成長的或者圓的放到油鍋中炸至金黃就可以了。

想必每個家都有那麽壹道妳最想念的家鄉菜和牽掛的家人,想家了就抽空回家看看,陪伴家人的同時還能吃上家鄉熟悉的味道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