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活方式
1、 飲食:青龍廠鎮的彜族,常年以大米、玉米為主食。蔬菜以青菜、白菜、山芋和瓜類為主,多產於雨季,食鮮後剩余部份制成鹹菜或幹菜,以備枯季食用。肉食以豬、牛、羊、雞、鴨最普遍,食鮮後剩余部份則制成臘肉、幹巴或酸肉。農時壹日三餐,平時壹日兩餐。現今,提倡“以電代柴”,不少彜族家庭已使用電爐、電沙鍋、電飯煲。
喜歡用水清火、解暑、消食的香芒麻棵葉當飲料。中年男子愛煙酒。
農閑季節,青壯年男子常上山狩獵、捕鳥。獵物肉多用來制成幹巴,作待客及下酒的美食。
在蔬菜的枯季,婦女們常上山采甜菜、蕨蕨菜、樹花、魚腥草等,經過加工後,用來炒吃、煮吃或做涼菜。
青龍廠鎮的彜族還喜歡將紅薯及玉米磨成面粉,做成窩窩頭或煎成粑粑吃,味道十分可口。
2、 服飾:青龍廠鎮彜族男子服飾多穿青黑色右開襟短上衣,青布或藍布纏頭,長衣短褲。到中華民國晚期,已改裝與不尋的漢族服飾相似,現代仍著漢裝。
彜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異。舊時,聶蘇婦女的衣裳均是長尾衣,上下兩截。上截用自織的青藍色土線布制成,袖長及腕,以銀幣或大銀珠獎大襟扣於右腋下,銀光閃閃,其樣式十分美麗。下截用白布或其他布料縫合而成,在上衣後擺下面有塊尾巴,兩股飄帶,飄帶上繡滿花、鳥、魚、草等圖案吉祥圖案,裝飾十分精美。胸前束帶圍腰帶,綴五色纓絡,刺繡得特別美觀。
頭飾喜歡把長發編作壹條獨辮,辮稍結著兩長串銀珠,隨同發辮纏繞於頭頂,用壹條寬約20公分的青布做“包頭”,沿著發辮外圍向後包去,並將包頭兩端交叉別於腦後。未婚或未生育的女子在大辮兩側再紮兩股小辮。
3、 居住:青龍廠鎮彜族村寨,多坐落在開闊明朗的山坡或山梁上,壹個村寨壹般有幾十戶人家。住宅多為土木結構的樓房,俗稱“土掌房”。房頂用土築成平面,既可防火,又可作陽臺曬場。婦女們喜在陽臺上做針線,老年人樂於在陽臺上養神、吸煙。
房屋結構壹般是正三間兩耳房,為上下兩層,中間有壹個長方形的天井,下有下廳,構成壹幢四合院。住房建築的清規戒律很嚴,兩耳房的高度不同正間壹般高,如果地基高度壹樣,在建蓋時也要把耳房的地基挖低壹些,保持壹定的差距。這樣,可明顯地看出“父房”、“兒房”。
舊時,正間堂屋供置著壹個用木料雕成的“神樁”。“神樁”呈小木人狀,捆上壹種特用的稻草,再給小木人穿上衣裳,作為祖先的神位,上面寫有祖先的姓名、年齡、生卒時間以及成婚年月等。祖先的“神樁”三五代後集中火化、埋葬或置於巖石洞中,意為對祖先的孝敬和崇拜。
在“神樁”下面,還擺著壹個香爐,有的長年累月地燒香,有的逢年過節才燒香,這是彜家崇拜祖先的壹種祭祀方式。
(二)習俗禮儀
1、 婚俗:青龍廠鎮的彜族實行壹夫壹妻的血緣外婚制,同姓同宗壹般不通婚。
婚前有社交和戀愛的自由,通過“跳樂作”、對山歌、歡度節日、“趕草坪街”等活動,結識情伴,互表衷情。特別是聶蘇頗的“阿哩情”,很有風味。他們尋情的娛樂場所壹般是選在村外的大樹下或山上平坦的地方。每逢農閑季節或節日,就是彜族青年用“阿哩”來談情說愛的好時光。小夥子們彈著四弦,吹著笛子,拉著二胡,背著煙筒及食品等東西,向娛樂場走去。姑娘們聽到聲音,心裏樂滋滋的,奔走相告,經過壹番花枝招展的打扮,就帶著自己精心編織的花錢帶和美味佳肴,笑語歡聲地走出村去。
男女青年相會壹起,若相互情投意合,就山盟海誓,傾吐愛戀之情。吐盡肺腑之言後,親親熱熱,依偎在壹起,各自拿出食品來相互品嘗,拿出禮物來相互贈送。小夥子拿出精心選購的頭巾和姑娘喜歡佩戴的“勒斯“(花腰帕)送給心上人,姑娘拿出自己親手巧織的、穿上銅錢和裝飾品的花線帶送給情人裝飾煙筒,並用火草為情人裝煙,人們稱之為“吃火草煙”。
男女真心相愛以後,方告之家長,男方便請人去說親。第壹次去說親要拿壹公斤酒、兩合紅糖(壹合即兩塊)去討口婚。討得姑娘的生辰八字回來後,還得請人去“合婚”。若能“合婚”,媒人就帶著男方到女方家吃“訂婚酒”,定下婚期。
到娶親日,按彜族的規矩,均要騎馬坐轎。男女雙方家都要辦酒席,宴請三親六戚來喝喜酒。
山蘇還有搶親習俗。青年小夥子在草坪街上看到如意的姑娘,就尋借口與姑娘接觸,若姑娘笑臉相見,小夥子就立即拉著姑娘的手跑到僻靜的地方傾吐情懷。若相互愛慕,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女方家父母若知道是搶親結的姻緣,會滿口答應。擇下婚期,便可成婚。
2、 喪葬:彜族家裏有人死了,鳴槍為號,向左鄰右舍報喪。人們聽到槍響,紛紛奔到死者家裏,幫助料理後事。
若死者為老母親,得派人向舅舅家報喪。報喪的人必須是宗族中較親近的小輩人。他拿著死者生前結婚時的娘家陪嫁的物品,如耳環、手鐲、銀鏈等,親手交給舅舅家的人,敘談死者的病情、死因以及葬禮的打算和準備情況。噩耗傳來,舅舅家的人也悲傷地痛哭。男子雖然傷心,但得馬上殺雞款待報喪的人,認為他到家裏,等於自家姑老太最後壹次回娘家。開飯時,要給死者留個座位,擺上酒盅碗筷,不時敬酒加菜,以示讓死者的靈魂前來吃喝。
到送葬的頭壹天,舅舅家拉牛趕豬,牽羊抱雞,帶著報喪人拿回來的死者遺物來參加喪禮。壹到村外,便有許多人哭著迎接舅舅進家,連忙擺起酒席盛情招待。死者的女兒邊向舅舅敬酒邊哭訴母親的恩德,並懇求舅舅把母親遺物賜給他們。
服喪期間,要請貝瑪來主持辦喪事。首先由貝瑪根據死者的八字屬相來蔔算安葬日期。在出殯的頭天晚上,貝瑪來要念誦“指路經”並“理家譜”,有的能背出幾十代以上的祖宗名字。他們認為,通過“理家譜”和指路,可以引導死者的靈魂沿著祖先曾走過的道路尋找到祖先們所在的地方。貝瑪還要頌揚死者的壹生功德。
古老有葬俗是實行火葬,用柴火將屍骨化為灰燼,將骨灰裝入土罐,埋進土裏。明、清以後,由於受漢族影響,逐漸改行棺木葬,壘石建墳。各宗族有自己固定的墳山,他人不得介入。青年男女不幸死去,出殯時跳“樂作舞”相送,直至墳上,表示對死者的告別。
(三) 節日
火把節: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元江的彜族都要歡度“除災迎吉祥”的火把節。
關於這個節日,元江的彜族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彜族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田肥地肥,家家戶戶過著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有個無良心的魔鬼,不願讓彜族過好生活,在莊稼快成熟的時節,放出數不清蛆蟲來咬噬莊稼。人們看到莊稼被遭踏的慘景,男女老少全部出動去消滅,但始終消滅不完。收成壹年不如壹年,生活越過越艱難。山上能吃的野菜、野果采光、挖光了,到處是壹片淒慘的景象。人們天天燒香求神,可是,神沒有保佑,也沒有思賜,年年都有莊稼顆粒無收。有壹年,彜族山寨的老老少少攜帶行裝準備流浪到他鄉謀生,正要離開村寨時,見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夜間點著火把在燒蛆蟲。大家走近壹看,只見老人者用松香撒到火把上,那燃起壹團團火焰,把莊稼的蛆蟲滅盡了,傳說這個日子是六月二十四日。為了紀念它,每年的這天,人們燃著火把歡度“火把節”。
節日早上,各家各戶要在正堂屋的供桌上燃起香爐,點上若幹柱香,虔誠祈禱,敬請祖宗回家過節。
早飯後,男女青年成群結隊,聚集到附近山上,彈起四弦、煙盒,吹起笛子,圍成大圓圈,歡跳彜族傳統的“樂作舞”。
午飯後,各家各戶均要獻食,菜肴要六至八碗,傳說這叫“六福八圓”。“六福”,即“六六有福”;“八圓”,即“團團圓圓”。
晚上,小夥子們又用松柴或細栗柴紮成火把,到村口集中後,齊向村外、田邊遊轉,不斷向火把上撒松香,示意燒死害莊稼的蛆蟲。有的玩得高興了,還用火把為“武器”,相互“開戰”,“戰”者各自用松香撒到火把上,讓火舌噴射對方(其實這是壹種娛樂,人是不會受傷的),直娛樂到筋疲力盡,才高高興興地走回村寨。
中年人壹般聚集在土樓上,談笑風生,有的鳴放火藥槍來取樂。
直到現在,火把節在彜家山寨越過越熱門。老者們借節日良機,激勵青少年勇於奮進,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彜家山寨奮鬥不止。但屬迷信活動的獻祭,已被彜族人民拋棄了 青龍廠鎮地處元江縣東北部,有6個村民委員會分別與新平縣揚武鎮,石屏縣寶秀鎮、大橋鄉接壤。由於接邊地區少數民族居多,法治觀念淡薄,每年因山林、水利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為此,青龍廠鎮采取四項措施,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有序進行。
壹是加強行政接邊地區聯防聯調組織領導,提高對聯防聯調工作的認識。由於鎮領導時有變動,青龍廠鎮根據實際情況將變動人員即時通知聯防聯調組織,並相互走訪、溝通聯系,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正常開展。
二是加大聯防聯調工作的管理力度,做好行政接邊地區的法制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由於接邊地區少數民族居多,又是普法盲點地區,於是根據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制宣傳措施,適時開展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婚姻法》、《水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工作。
三是完善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行政接邊地區聯防聯調組織作用。在民族節日、重要會議期間,組織公安、司法、民政、水利、林業、土地等部門開展接邊地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
四是積極開展接邊地區聯誼活動,加強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組與組之間的溝通聯系,相互監督,調查研究,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深入人心。在每年的揚武煙盒節、青龍廠正月初六街會、果洛垤正月十六等農村民族節日,相互來往人員較多,借此機會開展聲勢浩大的法制宣傳。
2008年,青龍廠鎮協調聯防聯調委員會成員單位,在新平縣揚武鎮、石屏縣寶秀鎮相繼召開了壹年壹度的聯防聯調會議,確保該項工作不間斷、不拖延,有效促進了“護城河工程”的進壹步發展。 全鎮有文化站1個,藏書4754冊、圖書流通6000冊,村級黨員活動室10間,村文化活動室7個、茶室7戶、業余文娛宣傳隊8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1993年12月被雲南省體委等單位命名為“雲南省體育先進鄉鎮”;1997年10月,國家體委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被雲南省體委命名為“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集體”;2006年2月,被評為“雲南省體育特色鄉鎮”。廣播電視覆蓋率90%。
它克巖畫:它克巖畫位於元江縣青龍廠鎮它克村東北面的紮營峰南麓,繪制於新石器時代。1987年12月,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克文星閣:始建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有:文星閣、觀音廟、龍王廟、觀聖廟、石碑、石牌坊,曾經在它克村建有“龍池書院”。
歷史遺址:撮科起義紀念碑、朋程建軍紀念碑。
傳統節日:青龍廠村“正月初六”街會,它克“正月初九”上酒會,果落垤村“正月十六”燈會,彜族的“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每四年壹屆的農村文藝調演和農民運動會等。 全鎮有幼兒園2所、小學7所、初中2所、黨職校1所,校舍建築面積70228平方米。
青龍廠小學在校學生有1374人、教職工116人,教師隊伍中有小學高級教師職稱51人、小學壹級職稱53人、小學二級職稱1人。全校各個校點均配備有遠程教育播放點,青龍小學、它克小學、果洛垤小學、撮科小學、阿不都小學、假莫代小學配有遠程教育接收設備,青龍小學占地8438平方米,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配有多媒體教室。全鎮適齡兒童1295人、入學1288人,入學率99.5%,升學率100%。
甘莊小學占地26637平方米,建築面積8590.4平方米,在校學生有895人、教職工59人,教師隊伍中有中職職稱19人、占32.2%,助理級職稱34人、占57.6%,員級職稱5人、占8.4%,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升學率100%。
青龍廠中學占地26640平方米,建築面積7529平方米,在校學生有352人、教職工46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6人、占17%,中學壹級職稱14人、占39%,中學二級職稱16人、占44%,。全校配備了理、化、生實驗儀器設施,擁有計算機35臺、2個多媒體教室,安裝了現代遠程教育設施。全鎮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升學率75%。
甘莊華僑中學占地15335平方米,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在校學生有520人、教職工35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2人、占5.7%,中學壹級職稱9人、占26%,中學二級職稱20人、占57%,小學高級教師職稱1人、占52%,。全校擁有計算機34臺現代遠程教育接收平臺1個、電視機2臺、錄音機5臺、圖書6277冊、打印機2臺。全鎮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升學率66%。
青龍廠鎮黨校占地2977.4平方米,建築面積1267.8平方米,有教職工3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學壹級職稱1人、占33.3%,小學高級教師職稱2人、占66.7%。全校擁有電視2臺、錄象機1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