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走出校園

走出校園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的手如同白駒過隙,總是不肯稽延。? 轉眼間,我們已步入中學時代,踏入中學校園。校園生活固然豐富多彩,但走出校園,脫離書籍與習題的束縛,真正投入到這個世界的懷抱,去體驗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又何嘗不是壹種美妙的享受?

沿途路過波濤洶湧的大海,走過芳香彌漫的花海,來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在熱鬧的西街中來回穿梭,沿途品嘗路邊的特色美食,擡頭凝望那片純凈的藍天,瞭望那片富有夢幻氣息的雲彩,心情頓時舒暢了許多。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象征了泉州的繁榮。壹千多年來,這條古城區猶如壹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古城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明賢逸事、民間傳說壹壹貫穿起來。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存著大量風姿獨特,各式各樣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就是壹個活的建築博物館。西街既蘊含著泉州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如果把壹個城市看做是壹件藝術品,壹代代居民都是它的雕琢者、創作者。這樣的城市中,總有幾條街道,或歷史悠久,或建築特色,或文化濃厚,特別賞心悅目,它們便成了城市明亮的音符,亮麗的風景線,令外來遊覽的客人流連忘返,而鄰裏百姓茶佘飯後談及,也總有講不完的動人故事,說不完的生動話題。西街之於泉州,便是這樣壹條街道。

漫步在狹長的街道上,聽著熱鬧的叫賣聲和喧囂的汽笛聲,我們來到了老字號侯阿婆肉粽店。上世紀八十年代,侯阿婆肉粽闖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中,如今深深地貼上了泉州老品牌的標簽,成了不可替代的味覺記憶。每年端午將至,對於泉州人來說,過端午的儀式,就是到侯阿婆肉粽店排隊買肉粽。店裏隨處可見的青花瓷,古樸的裝飾,墻上掛滿的溫馨家庭故事,讓人徒然生出了壹種回家的感覺。坐在面積不大的小店裏,吃上壹碗熱騰騰的泉州肉粽,讓人感到有壹種家的親切與兒時的味道。 煮好的粽子散發著葉子的清香,上桌後,去了粽葉的粽子晶瑩剔透,清晰潤滑的糯米冒著熱騰騰的香氣。軟糯的糯米,半顆黃澄澄的鹵蛋,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還有大朵的香菇點綴在上面,每壹口都帶著鮮香。筷子輕輕就能夾斷,露出了滿滿的餡料。夾起壹口放入口中,又松又糯,不鹹不淡,味道剛剛好。吃的時候把粽子與醬汁充分拌勻,滲入湯汁的粽子吃起來不黏不膩,讓人忍不住又吃上壹口。 侯阿婆店裏總有壹位60多歲已經白發蒼蒼的老伯來到店裏打包肉粽帶回家,他說:“父親80多歲了,還老惦記著侯阿婆的肉粽。”店裏不僅有肉粽,還有蘿蔔糕、蚵仔煎、五香卷、香芋球的特色泉州美食。地道的泉州小吃,吃壹口就充滿了家鄉的回憶。

? 侯阿婆肉粽被食客喜歡是有原因的。 從選材到制作,每壹個過程侯阿婆都要親自檢驗,即便現在小店已由第二代傳承人接手,他們也從不懈怠。侯阿婆秉持傳統制作工藝,香菇要挑黃底的,蝦米要用肥大又不失味的。上桌前,店家就貼心的調好蘸醬,澆好了甜辣醬、花生醬,吃壹口就讓人感到滿足。肉粽的制作工藝復雜,而侯阿婆的肉粽的食材是經過精挑細選,制作工藝千錘百煉出來的,堅持傳統制作工藝40多年,只為給泉州人獻上最傳統、最親切的家鄉味道。 老泉州人對侯阿婆肉粽和端午節的固執捆綁,促成了每年店門口排隊的壯觀場面,端午前後,隔壁幾個店鋪的門口也經常被堵得 水泄不通 。吃了壹輩子的肉粽,在外打拼的人總會想念家鄉的味道,每次回家總會給遠方的親朋好友捎去地道的侯阿婆肉粽和泉州傳統美食,地方小吃。即使在異鄉,日子也變得溫暖了,有了家的味道……

? 市聲嘈雜,車水馬龍,近處乳白色的鐘樓與遠處古銅色的東西雙塔同時映入眼簾。紅磚白石,古街古塔,多元文化,傳統民俗***同散發出的充滿自然活力的閩南古早味撲面而來。那些專賣碗糕、嫩餅、上元丸、花包的小攤前,總有壹圈人圍著,有的品嘗味道,有的討價還價,有的顯然是熟人,與老板聊個不停。

? 泉州,是壹個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名城,它孕育了許多歷史名人,它繁榮昌盛,熱鬧非凡。泉州文化展現了泉州人愛拼敢贏的精神風貌,體現了泉州人濃厚的家鄉情懷和味覺記憶,展現了泉州手工藝人的匠心精神……古老的泉州西街,美味的侯阿婆肉粽,地道的泉州美食,存在每個泉州人心底的味覺記憶,海外遊子的鄉土情懷,濃厚的宗教信仰,多元的泉州文化……泉州的故事,還在繼續……

...............................END...................................

感謝相遇

by.蘇九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