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冰燈 看雪雕 吃餃子 放鞭炮 啃豬蹄 吃大馬哈魚 竄親戚 親朋好友打撲克 打麻將
哈爾濱的是自己總結的 哈哈哈
網上的壹些資料感覺不貼近生活
陜西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陜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陜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壹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壹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壹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壹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陜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竈”,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竈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壹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壹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陜西不論關中、陜南、陜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裏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裏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裏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壹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幹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臥室、竈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壹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聚壹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壹早上。
安康人從初壹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谷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天氣都有預示。即:初壹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谷(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谷米貴如金”。
正月正鬧花燈
月裏來鬧花燈,家家戶戶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鬧燈構成了陜西年俗的壹大景觀。
西安正月十五“張燈”,可上溯至漢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稱這壹天為上元節,這天的晚上稱“元夜”,亦稱“元宵”,漢文帝每到這壹天晚上,即令張燈結彩,並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從此,西安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興起了,它顯示了人們能夠過上“文景之治”那樣的社會安定、豐衣足食的好年景,並壹直流傳至今。西安的城墻、革命公園幾乎年年都要舉辦花燈展。近年來,西安城墻的花燈展壹年比壹年規模大,從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棄惡從善,尊老愛幼,祝年景“風調雨順”,社會“吉祥如意”,人民“福祿康壽”,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個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構成壹幅幅賞心悅目的民俗和歷史畫卷,觀眾不僅從花燈裏可以讀壹回西安的王朝史記,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濃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為了豐富燈展的內容,今年又請來外地花燈來鬧西安的元宵節,來自南國燈城自貢市的集聲、光、形、色、動為壹體的大型燈展,在城墻亮相。革命公園曾舉辦過西安市改革開放後的首屆春節大型燈會,成為西安春節燈會的傳統舉辦場所。除了燈展,西安的未央湖、東晉桃園、半坡湖等遊樂園、度假村,又將民間鑼鼓社火、焰火及戲曲引進來,在正月十五,大搞遊園活動。
在陜北,正月十五要“轉燈”。各村鎮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陣,人們都去“轉九曲”,又叫“轉燈”。九曲方陣由361根高粱稈栽成壹個方陣圖,稈上掛著367盞油燈(現已換成彩燈),方陣沒有重復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黃河陣。入夜,鑼鼓嗩吶齊奏,就可以轉九曲了。“轉九曲”從正月十四壹直到正月十六,連轉三晚。當地有壹種說法,“轉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燈節的壹個特色活動。這是壹種土制煙花,把銅和鐵溶化成銅水及鐵水,再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壹齊拋向天空,在向下墜落時,將其打散。這種古老的煙火比之現在的壹些煙花更有情趣。
花燈是隴縣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花燈造型奇特,有天燈、龍燈、八卦燈、花籃燈、花鼓燈、蟾蜍燈、白菜燈、紅紗燈、火罐燈、走馬轉燈、串珠彩燈等等。春節期間,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花燈。舅舅給外甥送燈,壹直要送到十二歲,最後壹年的送燈叫“完燈”。正月十五燈節,熱鬧之極,街道上萬家燈火,燈市把縣城裝點得五光十色、火樹銀花,買燈、觀燈的人流熙來攘往。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內懸天燈,門上掛門燈,連住在樓房裏的人家,也要把燈懸掛在陽臺上。孩子們成群結隊挑燈走街串巷,叫“遊燈”,而大人們則提上火罐燈、帶上供品到祖墳祭祖,叫“祖塋掛燈”。
東北的年俗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壹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壹起祭祖,焚香秉燭、 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 可以葷素壹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稭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壹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壹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 (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 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撚升官圖、擲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 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壹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幹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 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 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壹壹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壹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壹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壹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滿族的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壹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誌》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壹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壹,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舉行。節期壹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俗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壹淩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墻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壹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壹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壹至初五,人們都相聚壹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
四川
四川過年,年30晚全家人壹起吃年夜飯,是做壹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初壹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腌臘品,壹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初壹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壹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