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龍抄手是什麽都很好吃

龍抄手是什麽都很好吃

龍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傳統小吃, 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

在北方叫餛飩,而在四川卻叫做抄手,有道著名的小食,叫做“紅油抄手”。

愛吃辣的,除了醬油麻油陳醋以外,還可以加上壹勺紅辣油。

龍抄手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也是壹家老店。但很少有人知道龍抄手的創始人原本是開茶社的。

成都茶社遍地,而“濃花茶社”每到飯點生意都格外興隆,源頭就在龍抄手的前身“濃花抄手”。抄手這東西外形和餛飩差不多,區別在於體積大,肉餡多。而濃花茶社的抄手出名就在於這抄手的原湯是用雞鴨豬肉煨成的高湯,在那個吃肉都困難的年代,這算是很奢侈的壹件事了。後來由於抄手名氣太大,茶社老板就幹脆和人合開了壹家小吃店,起名“龍抄手”。龍抄手的名氣和聲譽都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積累起來的,當然也不可否認,當初這樣的創新和對用料的大氣,在那個年代龍抄手確實對得起“著名美食”的稱號。

從古至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餛飩幾乎落腳於各地。

餛飩,方方正正的皮裏,各有乾坤,濃濃淡淡的湯,各有滋味。

很少有哪種食物像餛飩壹樣有如此多的叫法,只不過是換了件“馬甲”罷了。

在福建和廈門又叫扁肉、扁食、肉燕,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包面,廣州被稱為雲吞,而在武漢餛飩又被稱為水餃或包面,在南昌則主角已被隱去,只有“清湯”了。

最別致有趣的叫法要數安徽的皖南,這裏的人把餛飩往往叫做包袱,乍聽來卻不知是何物,細細品味之後,還真是形象極了。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這也許就是變化的好處,怎麽可以原地踏步呢?

清朝同治年間詩人楊靜亭寫過壹首餛飩詩: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來方知滋味長。

他就表明了,餛飩的魅力在於湯的鮮美,湯不鮮,吃餛飩就成了索然無趣的任務了。湯多是用豬骨頭或老母雞來熬制的,還得撒 上紫菜、冬菜、豌豆苗兒,還有晶黃香酥的蝦米皮兒。

菜譜

材料:餛飩皮300克、豬肉末200克、面條菜350克、蟹味菇150克。

調料:生抽10克、鹽4克、蔥、姜末各10克、紅油、胡椒粉少許。

做法:1.面條菜放入鍋中,焯水,撈出,擠幹水分。

2.肉末加蔥、姜末、鹽、香油拌勻後,再放入生抽拌勻。

3.面條菜切末,放入碗中拌勻。

4.取餛飩皮放入餡料。

5.對折。

6.兩角背後粘合,捏緊,呈元寶形。

7.包好的餛飩。

8.鍋內加水,放入蟹味菇,煮出鮮味。

9.下入餛飩煮熟,盛入碗中,撒少許胡椒粉、紅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