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莊老街傍鹹塘港西岸,南北長約三裏許;塘東的北五竈港和塘西的沈莊塘在鎮區北街會合於鹹塘港。北街西折有“典當街”約半裏左右(屬於周浦鎮)。滬南公路於西市穿典當街南北而過。清代康熙十壹年(1672年)於沈莊塘出口處建造永濟橋(此橋為石拱橋,是本地尚存古建築之壹),現還完固,溝通了街道南北。北街過去還有永安橋跨鹹塘港、西街有關帝廟橋跨沈莊塘,南街有倪家橋跨鹹塘港,溝通村鎮交通,市賈得益非淺。
古時沈莊官宦學者不乏其人,推動了沈莊鎮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如曾任過江蘇省參議的朱子灝於光緒三十壹年(1908)創辦沈莊崇實小學,嗣後有壹批朱姓後裔也熱心於教育事業,朱叔源曾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任國府外交次長之職。朱正中著有《四書正脈》,樂植梅自娛。朱風清(諸生)“藝海成園”、才多學博。在沈莊西自栽“梅園”,它產的梅子質佳而馳名遐邇,稱為西園。
沈莊清代後期復興較快,鎮上各行各業齊全,有些行業享有名聲,如朱關金的羊肉盛名浦東而九代相傳,成就了當代周浦羊肉的鼎鼎大名,沈莊鎮的竹器產品和鍾德堂德國藥均有百年歷史。明代所產的雞豆糕是沈莊鎮的特產,以香甜爽口著稱。
民國年代的商業又有發展,煙紙雜貨、茶米行、水作坊、糖坊、油坊、軋米廠等相繼競開,棉花加工業有恒大軋花廠。抗日期間,工商業壹度畸形發展。抗戰勝利之後,市場趨混亂,集市日漸蕭條。
1955年,沈莊商業劃入周浦供銷合作社領導。1957年撤區並鄉、把沈莊鄉撤並,以沈莊塘為界,北是周浦鄉,南是下沙鄉,沈莊南部鎮上商業戶劃給了下沙鄉供銷社。目前沿滬南公路的壹段街市,呈現著振興繁榮的景象。
沈莊北街,歷史記載上寫過去稱為“典當街”,大概過去有多家典當行。 沈莊北街向東的盡頭,是鹹塘港(南北向)、沈莊塘、五竈港(繼續向東)的交匯處,根據記載,以前這裏向東有座永安橋。 沿著鹹塘港南北向的是沈莊街,向北延伸入周浦鎮轄區。由於這裏行人很少了,青磚路面保護比較好。向南就是“永濟橋”,與沈莊塘南屬於航頭鎮的沈莊街相通,橋南橋北堍各有二十級左右。 永濟橋,建於康熙十壹年(1672年),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2003年7月公布為南匯文物保護單位。兩邊的橋聯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每次行船過橋,都會念壹念。 過橋後沈莊街河邊的水橋,過去有界石:“朱啟秀堂水橋為界”。在水橋上向北、向東望,鹹塘河東的周浦四高小區向南與航頭經濟適用房相連;向南望,壹座公路橋上邊是沈杜公路,是沈莊中部東西向的新商業街,現在已稱為瑞和路。
在橋下通過繼續向南,沈莊街在鹹塘港西岸,南北有裏許多保存相當好,但沈莊街南北兩端在建國後分別被兩家大廠建廠阻斷,如今北段連同北街被拆遷了,要建各地小吃壹條街,南端又要受S32沈祝(申嘉湖、機場高速、A15)公路建設沖擊,又縮短了。沈莊街,冷冷落落,沒有了昔日的風彩。在鹹塘港上的沈莊南橋,古代這裏有座倪家橋,不知道在何處。 ?在宋末元初,原嘉定八都新華村(今浦東新區高橋壹帶)出了壹個叫張宣的人,他與崇明的朱清均都是海盜出身。元滅以後,張宣和朱清均歸順了元朝,並被封為金符千戶官,負責海上漕運,深受元世祖的器重。張與朱是以海盜起家,生活上很不檢點,在海上航行中亦多行不法,也引起了權貴們的忌恨,等元世祖駕崩之後,他倆的地位也開始大大的下降。這時有僧人將他倆的不法之舉整理為十大罪狀,上書新皇帝,這位新皇帝耳旁常常吹來有關張朱不法之舉,次年,他倆被處斬首,家族流放,產業全部充公。
雍正《南匯縣誌》中說:與沈莊相鄰的“撥賜莊”的地名來歷:“撥賜莊,在杜行南三裏,元末籍沒朱清、張宣起運錢糧有余萬兩,以此莊賜丞相脫脫。”就是說,這處的撥賜莊是元末抄沒朱清和張宣的產業再撥給脫脫而得名的。元朝建立於1271年(南宋滅亡是1279年),亡於1368年,***有97年的歷史,朱清和張王宣被處斬則在1303年,距元朝建立時32年,距宋滅亡時僅24年。所以那本《南匯縣誌》關於“撥賜莊”的記載就有所不同。說:“撥賜莊,邑西北六十裏。元世撥賜百花公主之莊(按:百花公主乃順帝之妹,下嫁於丞相脫脫之子)。”看來撥賜莊在元代曾是蒙古人的大莊園。?
元王朝滅亡之時,中土的異族或外國人士紛紛改為壹字之姓。或以賽為姓,或以丁為姓,後來再次改為唐和金。今天上海地區的金姓和丁姓中,大部分都可能是蒙古族的後裔。今浦東的三林是由東林、中林、西林三個村莊而得名據“撥賜莊”中講,西林有兩支同出壹脈的金氏家族,另壹支的村莊中有壹棵羅漢松,故稱“羅漢松金”,其中壹支的村莊中有壹顆白果樹,故稱“白果樹金”,據此又可以推斷,浦東這支金姓也是與“撥賜莊”的蒙古人有密切的關系。
沈萬三,元末明初周莊人。其祖上世代為農,但到沈萬三時,這支江南沈氏已成江南第壹富豪。但盛極必衰,僅僅才過了數十年,即遇鼎革,沈萬三被發配邊疆,其子孫雖然仍然還富有,但已呈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之勢。沈萬三是元明之間江南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舊時各種史料亦多有敘述,但也是各說各的,眾說紛雲。沈氏在江南到底置購了多少地產,恐怕誰也說不清。有壹本資料說:“沈莊鎮,邑西北四十三裏,當北五竈之 沖,列鹹塘西岸。相傳之為元代富人沈萬三田莊。後唯朱氏稱盛,今其鎮西首呼為‘朱氏梅園’”。
原來,沈萬三有壹個堂弟叫沈維四,曾在元丞相脫脫手下作隨軍參謀,脫脫死後,他又協助張士誠據守關地,在張士誠兵敗時,沈維四又帶領周莊的部分沈氏族人逃到上海浦東的原脫脫產業的“撥賜莊”,總算躲過了明初對江南沈氏的迫害,並使這壹支周莊的沈氏後裔得以在浦東繁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