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秋節是什麽時候開始吃月餅的?

中秋節是什麽時候開始吃月餅的?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自流傳下來就形成了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和核桃,這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助材料。這時,壹種裝滿核桃的圓餅出現了,它被稱為“胡餅”。唐朝時,民間有了從事生產的面包師,首都長安開始出現糕點店。據說有壹年中秋節,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兵時,唐玄宗覺得胡兵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明月,心潮澎湃,隨口想到了“月餅”。從此,“月餅”之名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酥中有爽。”宋代的作家很透徹,他們在《老武林》中提到了“月餅”的名字,講述了南宋首都臨安的景象。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物藝術圖,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中秋節的故事中流傳著許多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其中許多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據《嫦娥奔月》中的傳說,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曬死了,百姓苦不堪言。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爬上昆侖山頂,發揮神力,開弓,壹口氣射下了九個以上的太陽,並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降,造福人民。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許多有誌之士來到這裏學習當老師,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入其中。有壹天,後羿碰巧遇到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立即升天成仙。然而,這藥只能壹個人服用,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寶盒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三天後,後羿帶領他的隨從出去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拿著壹把劍闖進了內殿的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果斷決定,自己吞下去了。之後,嫦娥立即飛離地面,飛向天空。因為嫦娥關心她的丈夫,她飛到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後羿得知後傷心欲絕,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蜜食鮮果,遙祭嫦娥。百姓聽說後,還在月下設香案,遙祭嫦娥。從那時起,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關於吳港的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據說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茂盛,高度超過500英尺。有壹個人經常在下面砍它,但每次砍完後,砍的地方都會立即關閉。幾千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會被砍伐。據說這位名叫吳剛的砍樹人是漢代西河人,曾經跟隨仙人去了天堂,但當他犯了壹個錯誤時,仙人將他貶到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的苦差事以示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這樣壹段記載:“欲在月中,便自付寒。”據說朱元璋起義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當時中原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為起義做準備。然而,法院的官兵搜查得非常仔細,很難傳遞消息。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計策,命令下屬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晚起義”的紙條藏在餅中,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的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起義。起義當天,所有叛軍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當消息傳來時,朱元璋非常高興,他很快給出壹個消息,即所有士兵將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與人民壹起歡樂,他將把當年開始戰鬥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他的大臣們。從那時起,“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圓盤形,並已成為壹種很好的禮物。中秋節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根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但直到宋代和中秋節才開始流行。到了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中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天的中間,秋天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節”的中間,因此被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中秋節等。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進行的,月亮是圓的,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團圓節”壹詞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記》說:“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表團圓”。《地景略》也說:“八月十五日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有妻子回寧的人,總有壹天會回到夫家,這也叫團圓節。”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形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和兔子。中秋節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幾塊,每人壹塊,如果有人不在家,就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亞洲國家的中秋節習俗日本:不吃月餅。日本的中秋節也叫芋月,也叫栗月。這壹天,日本人會把芒草、胡枝子、黃花芽菜等秋草放在瓶子裏裝水果和糯米團子。日本人稱這種明月為豆明月。因為現在是大豆的收獲季節,這意味著大豆收獲的犧牲。只有在這壹天,日本人允許外人從自己的地裏偷土豆,並認為這是壹件好事。許多孩子肆無忌憚地用帶釘子的竹竿從鄰居那裏偷供品。日本人也有在這壹天賞月的習俗,在日語中稱為“月亮上見”。日本賞月的習俗起源於中國。在65,438+0,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壹邊賞月壹邊舉行宴會的習俗,這種習俗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時吃糯米團子,這被稱為“在月亮上看團子”。因為這壹時期正是各種農作物豐收的季節,為了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日本人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陰歷,改用陽歷,但日本各地仍保持著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壹些寺廟和神社還會在中秋節舉行專門的賞月聚會。越南:孩子是主角,這與中國的中秋節不同。在越南,兒童是主角。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月餅、五顏六色的燈籠、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不同口味的節日食品和玩具,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對節日的憧憬。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將舉行燈會,並對燈籠的設計進行評估,獲獎者將獲得獎勵。此外,越南的壹些地方還會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活動,這些活動通常在農歷八月十四日和十五日晚上舉行。節日期間,當地人坐在陽臺和院子裏,或與家人壹起外出到野外,並擺上月餅、水果和其他小吃,欣賞月亮並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三五成群地玩耍。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節的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壹起出去賞月,以增進同齡人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家庭團聚意外,正在增加新的內涵,並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新加坡:旅遊業發揮主導作用。新加坡是壹個華人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壹直非常重視壹年壹度的中秋節。對新加坡華人來說,中秋節是聯絡感情和表達感激之情的天賜良機。朋友、親戚和商業夥伴交換月餅以表達問候和祝願。新加坡是壹個旅遊城市,中秋節無疑是吸引遊客的絕佳機會。每年中秋節臨近時,當地著名的果園路、新加坡河畔、唐人街和裕華花園都會進行新的裝飾。夜晚,華燈初上,整條街都是紅色的,令人興奮。馬來西亞、菲律賓:花車遊行史無前例。吃月餅、賞月、提燈籠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隨著中秋節的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式月餅。首都吉隆坡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和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營造出歡度中秋節的節日氣氛。吉隆坡壹些地方的華人社區最近舉行了提燈遊行,慶祝中秋節。除了舞龍舞獅,載有嫦娥和七仙女的花車在其中漫遊,穿著鮮艷服裝的藝術家和年輕人載歌載舞,非常熱鬧。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非常熱鬧,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慶祝中秋節。海外華人社區的主要商業街裝飾著燈籠,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掛著五顏六色的橫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己制作或從中國進口的各種月餅。中秋節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吸引了大量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韓國:適時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