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彜族服飾、飲食和民居的作文

關於彜族服飾、飲食和民居的作文

彜族服飾因地而異。在涼山和黔西地區,男性通常穿著黑色窄袖直角襯衫和褶皺闊腿褲,而在壹些地區,他們穿著小腳褲,在頭前部中央留壹小綹長發,並在右側打壹個鉗形結。女性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通常裹成發髻,有束腰和腰帶;有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人和女人出門時都穿傑瓦。首飾包括耳環、手鐲、戒指、領花等。它們大多由金、銀和玉制成。

彜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大部分地區的玉米,其次是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肉類主要包括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他們喜歡被切成大塊(拳頭大小)來烹飪,漢族人稱之為“脫脫肉”。大大小小的梁山好漢和大多數彜族人壹樣禁食狗肉,而且不吃馬肉、青蛙和蛇。彜族喜歡吃酸辣,嗜酒如命,所以有以酒待客的禮儀。酒在解決各種糾紛、交友、婚喪嫁娶等場合必不可少。

彜族的住房結構在某些地區與周圍的漢族相同,涼山彜族的房屋大多使用石板屋頂和土墻。在廣西和雲南東部的彜族地區有形似“甘蘭”的房屋。

全國各地的彜族普遍實行宗法制度,年幼的孩子經常與父母生活在壹起。女性地位低下。遺產在學者之間平均分配,獨特的企業壹般由近親擁有。在彜族的歷史上,父子姓盛行,這種習俗在涼山彜族中壹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壹夫壹妻制是彜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娶媳婦需要更高的彩禮,更流行跨桌結婚,丈夫去世過戶。新中國成立前,雲南部分彜族地區仍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彜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部婚姻。歷史上,彜族大多實行火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金沙江沿岸的涼山和雲南地區的居民仍有這種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土葬。

補充:

彜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彜族年、拜師會、秘枝節和歌舞節等。“火把節”是彜族地區最普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通常在夏歷6月24日或25日舉行。每逢火把節,彜族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的服裝,玩牲畜,獻靈牌,跳舞、唱歌、賽馬和摔跤。晚上,我們舉著火把,繞著房子和田野散步,然後聚在壹起點燃篝火跳舞。

火把節

火把節——彜族的狂歡節:“火把節”是彜族的盛大節日,通常在農歷6月24日至26日晚上舉行。

當夜幕降臨時,人們揮舞著火把,在村莊和村莊周圍蜂擁而至,穿過高山和田野,在彼此的火把上灑上松香粉,並打著火把,高山和平原照得像白天壹樣。按照彜族的習俗,在火炬上撒上松香粉,會使火炬“砰”的壹聲迸發出絢麗的火花,並升起壹股香味,這是壹種美好的祝願:年輕壹代會向老壹輩表示敬意,並祝他們長壽;長輩們愛撫著晚輩,祝他們好運;同行互撒,是親密,是友情;青年男女互撒,這是愛情的開始。

在魯南、龜山等地的彜族,節日期間,人們演奏大三弦,跳“壹Xi跳過月亮”,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彜族還舉行傳統的“火祭”儀式。節日當晚,在彜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都是“不眠的火樹銀花”,場面十分壯觀。

競賽節

盛裝節-彜族姑娘時裝秀:楚雄宜州有兩個地方有盛裝節。壹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服裝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壹個是每年3月28日舉行的大姚縣三臺鄉賽壯節。

服裝節為居住在分散的地方、很少有機會聚在壹起相互了解的年輕男女提供了壹個機會。而女生最能展現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彜族婦女的服裝完全依靠手工制作桃花和刺繡,做壹套衣服往往需要壹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圖案好,誰就會被視為勤勞、能幹和巧妙。

與過去的比賽方式不同,人們不再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服。有些女孩壹天要換五六套衣服。因此,在比賽節中出現了另壹個場景:在山管旁和綠樹下,老人們搭起了無數帳篷,煮好了食物,並忠實地為他們的女孩守護著他們的衣服。

服裝節從壹開始就具有競爭的性質,這是最早的時裝表演。不同的是,彜族姑娘不僅是服裝的設計者和生產者,還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演奏歌曲——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豐收、婚禮或節日,居住在雲南的彜族人,從幾十人到數百人不等,被壹堆堆熊熊的大火包圍著,周圍是安靜莊嚴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遮陽棚,隨著蘆笙、短笛、秦越和樹葉演奏的音樂節拍,男女牽著手圍成壹個圓圈,按逆時針方向踏足歌唱。在1986中,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將這種民間自娛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世界十大民間舞蹈”之壹。“播放歌曲”

在整個雲南,這種歌舞形式不僅在彜族中流行,在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也很流行,只是名稱不同,如“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

據考證,“打歌”是“踏歌”的音譯。早在漢唐時期,“踏歌”就是中原和華南地區非常活躍的民間歌舞。然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鼓形殼容器上鑄造的“雲南羽舞”,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帶垂尾銅扣,以及雲南滄源巖畫上固化的舞蹈圖案,都與彜族“打歌”形象相同,這可能是彜族“打歌”古老起源的證據。

至今,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龍潭寺壁畫上仍有壹幅清代繪制的“踏歌圖”,與今天巍山的戴歌極為相似。

慶祝節日

歡慶節是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彜族人民慶祝元旦,並相互崇拜,唱歌跳舞,祝賀節日。

跳虎

雲南省雙柏縣麥地沖彜族在春節期間有“跳虎節”的特殊習俗。正月初八,村裏的成年男子聚集在村後土地廟的遺址上殺狗並獻上“宓祀”(“宓”是土的意思,“祀”是主人的意思,宓祀是神的意思),然後村裏的“畢摩”向土地所有者獻祭以邀請虎神。八個村民扮成老虎跳舞。“老虎”有高聳的耳朵、粗壯的尾巴和遍布全身的虎紋。他們在額頭上畫了壹個漢字“王”,並在脖子上掛了壹個大銅鐘,非常雄偉。在“畢摩”舉行了告別儀式並邀請了虎神之後,虎王帶領所有的老虎進入了村莊。整個跳虎節期間,全村男女老少都沈浸在歡迎老虎、送走老虎、觀看老虎跳躍和趕走惡鬼的歡樂氣氛中。當地人相信,只有通過壹年壹度的傳統跳虎活動,向老虎神獻祭並祈求祖先的祝福,所有村民才能年年豐收,人丁興旺,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