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註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 方法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膳食養生知識,希望對妳有用!
中醫膳食養生
中醫飲食營養,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壹門學科。它和藥物療法、針灸、推拿、氣功、導引等學科壹樣,都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講,中醫飲食營養學在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領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中醫飲食營養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兩大部分,從歷代有關文獻記載和臨床實際情況分析,基本包括飲食養生、飲食治療、飲食節制和飲食宜忌四個方面,前兩者是指飲食在實際生活與臨床中應用的範圍;後二者是指飲食在生活與臨床中應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關,不可分離或孤立。所以有壹種看法,認為使用添加藥物的藥膳,如黃芪燉雞之類,就是?中醫飲食營養學?,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國藥膳的歷史,源遠流長,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記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後漢書?列女傳》)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藥膳應用的史實。經過歷代研究改進,從而發展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壹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或稱之為?中醫營養學?。
藥膳,簡而言之就是藥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在中國人的膳食中,許多食物既是食品,也是藥物,故古人早就有?醫食同源、藥食同根?之說。藥膳有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用於美容減肥等,讓妳在享受美味之余,獲得更加健康的身體。食療是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壹種方法。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在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發。食療是壹種健康的養生之道。
中醫膳食養生之道
?藥食同源?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壹。五谷雜糧,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實驗動物?檢驗?的客觀基礎上。
在這個標準裏,食品和藥品並沒有截然分開界限。食品中略略離開?中?時就會偏涼(例如綠豆)或者偏溫(例如豆豉)。如果偏離?中?角較遠時,就是?寒?和?熱?。如果更遠離?中?的就是?藥?了,這就是涼藥或者熱藥的來歷。
食療又稱為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者治愈病防病的壹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腎臟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是最最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去病。如近代醫學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之,不但療病,並不可充饑?。
食療養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 文化 源遠流長,食療是壹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在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發。食療是壹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中醫飲食營養學觀點
1.天人相應整體營養觀:中醫認為,人處在天地之間,生活於自然環境之中,作為自然界的壹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系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包括飲食營養方面。中醫常據天人合壹的整體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目的。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飲食內容亦有所變化,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
2.調理陰陽營養觀:中醫理論認為,機體失健,乃陰陽失調所致,所以治療和飲食養生等則以調理陰陽為基本原則。《素問?骨空論》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或補或瀉,都是在調整陰陽,都是以平為期。
關於飲食的宜忌,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出發的,於陰平陽秘有利則宜,反之為忌。[例如]痰濕病人忌食油膩;木火質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陰不足陽有余,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發育期 兒童 無特殊原因不宜進補;總之,要做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
3.食藥壹體營養觀:1.食藥同源:中醫學歷史表明,食物與藥物同出壹源,二者皆屬於天然產品。食物與藥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壹的形、色、氣、味、質等特性。因此,中醫單純使用食物或藥物,或食物與藥物相結合來進行營養保健,或治療康復的情況是極其普遍的。在《黃帝內經》有壹半是食物成分,這也是最早的?藥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為食物成分方劑,《傷寒論》112方中則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應用桂、姜、棗、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動物膠膏等食物是極為普遍的。2.食藥同理:食物與藥物同用,除因食藥同源外,主要基於食物與藥物的應用由同壹理論指導,即食藥同理。中醫認為,機體衰弱失健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意味著陰陽兩方面的互相消長,如陰陽的偏盛偏衰等
4.食療與藥療關系:食藥同源,食藥同理,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眾多的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如采用烏雞、羊肉、驢皮、豬膚、鳥卵、蔥、姜、棗等以補益陰陽氣血或調補胃氣,進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而從大量古代食譜、 菜譜 、茶譜中又不難發現其中也有不少藥物,如枸杞、山藥、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以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5.全面膳食與審因用膳相結合營養觀:數千年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從整體來看,是在素食的基礎之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和《素問?藏器法時論》所說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下面舉個列子:我們都知道女性如果氣血不足很容易生病,因此在生活中有許多女性都都想辦法補血,而最直接的補血方法就是通過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