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漢學文化根柢深厚。除了寫得壹手好字,寫得壹手漢詩之外,他也算得上是個美食家。他見多識廣,是個“吃貨”,評得出道道,議得出點子,也出得了“難題”。這個“天下壹哥”,在他三下江南的時候,留下不少跟美食結緣的典故。
梅花糕
江蘇的泰州地處中國的南北之間,兼容並蓄,加入泰州本土獨有口味,用特制的紫銅模具,選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註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各種餡心,再註上面漿,撒上芝麻、紅綠瓜絲,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制成的梅花糕,據說源於明朝壹位叫張四的師傅,發展到清朝時成為江南著名的小吃。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故作品嘗,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禦點,大加稱贊,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故流傳至今。
“豆幹之王,醒目提神”
戚橋茶幹是鹽城市阜寧縣的豆制品特產,褐色,有圓形、方塊狀、片狀等,類似潮州的“姑蘇香腐”。
相傳,清乾隆皇帝微服南下私訪時偶患風寒,飲食無味。後壹地方官員獻上戚橋“歪子”茶幹,乾隆品嘗後,頓覺滋味鮮美,食欲大增,欣然題下“豆幹之王,醒目提神”八個大字,自此被定為宮廷貢品。
“天下第壹鮮”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揚州知府差人到鹽城東臺沿海采購文蛤。炒文蛤。此菜以文蛤肉文火煨湯,輔以香菇、筍丁,鮮美爽口。吃膩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從未品嘗過這等味美的佳肴,連稱:“美哉!美哉!”即興寫下了“天下第壹鮮”幾個大字。此後文蛤作為貢品,成為皇宮的席上珍饌,名聲大振。據說如果到海邊嘗野餐風味,在沙灘上置壹鐵板,將活文蛤放在燒紅的鐵板上烤熟,原汁原味,食之更別有壹番風趣呢!
素雞
“漣水素雞”不是雞,是壹款糕點。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漣水時,饑腸轆轆,竟問有無素雞可吃。雞本來就屬葷,哪來的素雞?乾隆此壹問,問得夠“刁”的了。可偏偏漣水城有位姓姚的師傅絞盡腦汁,真的做出壹盤晶瑩透明,粉嫩如酥的“素雞”,吃得皇帝老子頭上都冒出“蒸汽”來,贊不絕口。漣水雞糕從此出了名。
雞糕又叫“素雞”,取其口味清雅、色澤鮮明。人皆以為“食之有幸”,大有“鱸魚堪膾”之奇情。為何雞糕有粉嫩如酥,細膩上口的特點?原來制作雞糕是以雞胸脯肉為主料,加上十多種調味品制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把雞胸脯肉與鱖魚肉放在清水裏浸泡去掉血水,使之潔白如玉,然後撈起晾幹,斬成肉泥,把雞蛋清放在肉泥裏,再把撲碎的山藥,鮮蝦仁與鮮粉及調味品壹起放人,充分攪拌使之均勻,成為白色黏糊狀,按壹寸左右的厚度推在籠上備蒸。將蛋黃均勻地攤在籠中的肉糊上面,小火蒸熟,取出冷卻後即成雞糕。切成塊子備用,待到做菜時,再切成薄而透明的片子,開水下鍋,壹滾即盛盤。
皇帝當年出的難題,卻促成了廚師的創新,成就了壹道百年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