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金屋藏嬌
漢武帝劉徹四歲時,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劉徹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全靠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幫助。長公主原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就是皇後。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不領情,於是長公主把目光轉向了劉徹。有壹次,她問劉徹願不願意娶阿嬌做妻子,劉徹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大方地說:以後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造壹棟金屋子送給她。(“若得阿嬌,必以金屋貯之。”)漢景帝見兒子有這樣的氣魄,也同意了這門親事。
千金買來《長門賦》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是辛棄疾在《摸魚兒》中的緬懷詞句。阿嬌嬌生慣養,驕傲善妒,又沒有兒子。加之漢武帝身邊的女人越來越多,尤其是有了衛子夫之後。阿嬌失寵,又因為暗中搞媚術和巫蠱,退居長門宮。為了挽回漢武帝,於是她用重金請司馬相如作了壹篇《長門賦》,訴述心中苦悶。此賦也成為漢代名篇。
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是 *** 誌節高尚的集中體現。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期間碰上壹場未遂的政變,牽涉到漢朝使團的人員。蘇武雖然毫不知情,也遭牽連,被拘留在匈奴的統治區。匈奴單於對蘇武嚴施酷刑,迫其投降,蘇武不屈。後來蘇武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的無人區放牧,還是不肯歸降。時至漢匈重新和好,堅持19年不屈的蘇武最終歸漢,雖然這時的他已經白發蒼蒼,但那根代表大漢王朝的羽毛落盡的旌節,卻從沒離過身。
日飲亡何
典出《漢書·爰盎晃錯列傳》:爰盎“適齊相,徙為吳相。辭行,種(爰盎侄)謂盎曰:‘吳王驕日久,國多奸,今絲欲刻治,彼不上書告君,則利劍刺君矣。南方卑溼,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母反而已。如此幸得脫。’盎用種之計,吳王厚遇盎。”
爰盎為吳相,侄兒爰種對他說,吳王驕橫日久,國中多奸人,要盎天天飲酒,不要過問他事,後遂用“日飲亡何,亡何日飲”等指稱每日飲酒,不問事。辛棄疾《玉蝴蝶·叔高書來戒酒用韻》詞:“算從來,人生行樂,休更說,日飲亡何。”載復古《癖習》詩:“逢人***作亡何飲,撥冗時觀未見書。”
壹錢不值
灌夫喜歡喝酒,並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壹天,丞相田汾結婚,他喝了不少酒。壹會,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說:“我不能喝滿杯。”灌夫見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語帶諷刺地說:“妳雖是壹個貴人,但也應喝完我敬的這杯酒。”田汾還是沒有幹杯。灌夫討了壹頓沒趣,就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敬酒。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任邊境太守,後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說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心裏本來有氣,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罵灌賢說:“我壹向就說程不識不值壹錢,今天在這裏妳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後,人們對於別人有輕視鄙棄的意思,而要說這人壹無長處,或是壹無是處,就說“壹錢不值”或“不值壹錢”,亦即是毫無價值之意。
譬如那些對自己人傲慢無禮,對外人卻卑躬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實際不堪壹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為“壹錢不值”。
張敞畫眉的典故
漢宣帝時的京兆尹張敞,因為閨房中替妻子畫眉,結果招致非議,遭長安城中的人譏為“張京兆眉嫵”。當時有同僚上奏皇帝,指張敞此舉有辱士大夫身份。漢宣帝後來召見這位京兆尹,問他為妻畫眉是否屬實。張敞直認不諱,答道:“臣聞閨房之內,夫妻之私,有甚於畫眉者”,並不以為忤。張敞是壹個才幹出眾的人,治理長安,政績昭著。漢宣帝愛其才,所以未予深責,但後來壹直沒有提拔他,與他為妻畫眉壹事不無關系。 而張敞為妻子畫眉的故事就這樣廣傳開來,被歷代詩人引為典故而傳頌。
夜郎自大
這成語其實是壹段誤讀的......
what food people eat at chingese new year? eg:different trypes of food or snacks ,how people prepar
春卷,餃子,農歷正月初壹,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栗、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餃子中有的裏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裏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壹只餃子餡中放壹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裏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裏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
年糕作為壹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壹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壹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壹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壹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壹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