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浦鎮橫壹村的龍馬燈表演起源於1945年春節,延續至今。在該村,村民們幾乎人人都參與龍馬燈表演。如今,在蕭山舉辦的各種大型文藝活動中,這支業余龍馬燈表演隊頻頻亮相,如在今年元宵節活動以及剛剛結束的黨山廟會上,都有他們的精彩表演。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說,壹個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十分難得.
燒蝗蟲
在歷代《蕭山縣誌》中,凡元宵節,幾乎都是張燈結彩的風俗記載。其實在北部沙地,元宵節從來沒有張燈的習俗;其獨特的節日事像是燒蝗蟲、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這裏談談燒蝗蟲。
60年代,沙地蠶桑業已經衰落,請紫姑以占“蠶花”收成的習俗也已基本消失,但壹年壹度的元宵節燒蝗蟲仍然是十分熱鬧的。
所謂燒蝗蟲,是在正月十四的夜裏,燒塘邊的蘆葦,燒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絡麻稈、稻草等紮壹個火把,在田野上邊跑邊燒,又大聲高呼:“嘩啦嗬――!嘩啦嗬――!嘩啦嗬嗬嗬嗬嗬――!”如此興高采烈地放火燒草,據說為的是燒死蟲卵,以兆豐年,故叫燒蝗蟲。
燒蝗蟲者多為小男孩、小夥子,年紀稍大壹些的如三四十歲的男人就比較少。沒有人組織,沒有人動員,至多是興奮不已的孩子們在白天相互攛掇、慫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將暗未暗之際,廣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點點的火把、火堆亮了起來,“嘩啦嗬嗬嗬”的吼聲漸漸響起,隨之火點越來越多,叫聲越來越響。轉眼間,遍野已是流動的火把。燒蝗蟲的柴薪,主要是塘埂邊那些殘剩的蘆葦、茅草。誰要是出門較晚,輪不到燒殘蘆剩茅,那就破費壹點自家的柴草。有的小孩為了讓火把耐燃壹些,則束縛兩三把竹梢,甚至澆以煤油柴油,這樣便可以高舉火把,在麥地上盡情地呼喊奔跑。
沙地多年燒蝗蟲的活動中,不曾聽說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或許正因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燒蝗蟲反而更註意火患了。偶或聽到有人在罵罵咧咧,那只不過是頑皮的孩子燒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幾捆絡麻稈而已,但這在燒蝗蟲似乎是應該的,沒有人會同情他的罵。
燒蝗蟲之得以成為節令風俗,與沙地歷史上蝗災頻仍分不開。有史記載的1929年蕭山特大蝗災,也發生在沙地。蝗蟲,形似大頭蚱蜢,後肢發達,善於跳躍和飛行。它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堅硬的口器能將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壹根光桿兒。它們又具有群棲的習性,且繁殖力極強,幹旱季節,蔓延特別迅速,常常是黑壓壓壹片鋪天蓋地飛行,所到之處,大片農作物遭受毀滅。以前沒有農藥治蟲,唯壹的辦法是用人工捕捉。而蝗蟲是以短而彎曲的產卵管鑿土產卵的,卵又是成塊產在莊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辦法主要就是用火燒。元宵節,春節活動至此而盡,春耕生產即將開始。將燒蝗蟲列為元宵節的壹項內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災、以農為本的用意。
舊縣誌皆雲:“東土之民多敦樸而或失之鄙瑣,西土之民多褥禮而或失之虛文。”作為蕭山東土的沙地,燒蝗蟲或因鄙瑣而為誌書撰述者所不屑,其實,它充分透露著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敦樸”;相比之下,西土的燈籠倒真有點失之“虛文”了。
蕭邑民俗語特色的龍舟廟會
東漢時期上虞曹家堡有壹女名曹娥,母親系蕭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於東漢漢安二年端午節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時,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慟哭尋覓17晝夜而不得,於五月廿二這天毅然跳江尋父。相傳5天後她背負父屍浮出水順,孝行感動鄉裏,歷史上曾建廟祀奉曹娥,表為孝女。蕭山金家浜為其外婆家,出於對這位外孫女孝行的推崇,於每年農歷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劃龍舟紀念她,形成了獨具蕭邑民俗語特色的龍舟廟會。龍舟廟會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為高潮。
馬燈
馬燈是浙江省流傳甚廣的壹大舞種。從平原到山區、海島,幾乎各縣市都有它活動的足跡,戴村鎮尖山下村就有壹個有50年紮馬燈歷史的馬燈協會。馬燈的形式有“竹馬”、“跑五馬”、“高蹺竹馬”、“車馬燈”、“馬燈戲”、“手馬燈”、“小馬燈”、“馬燈”等。表演中夾唱民歌小調。有的馬燈有馬夫作翻、滾、洗馬、馴馬等舞蹈表演。
年夜飯。
年三十晚,合家團聚,在壹起吃的飯叫年夜飯。不在家吃這頓飯,就不算在家過年。所以,大家都要趕回去吃這頓飯。因而交通緊張,是情理之中的事。
這壹頓飯是很隆重的,且有壹定的程序,絲毫差錯不得。
首先請竈神菩薩。在廚房間竈臺上,斟三盅酒,盛三碗飯,放三雙筷子,供奉三葷三素(也有四葷二素的)小菜,點壹對蠟燭,燃壹柱香,化壹盆元寶(黃紙折的)。主婦三拜,禮畢,撤下。
然後,在客堂正中祭祖(蕭山話叫作“做庚飯”)。舊時是八仙桌,現多為圓臺。放桌子是有講究的,桌子的紋路(木板拼接的線條)要正對南北,稱為直擺。千萬不能東西向,橫放(東西向是請菩薩用的)。壹對蠟燭要放在南邊(請菩薩在北邊),斟十二盅酒(農歷有閏月的斟十三盅,下同),放在東、北、西三邊;盛四碗飯,放在四角;十二雙筷子擺在酒盅邊;供菜至少十碗以上,八葷二素或六葷四素,多不限,但需成雙,幹果、水果均可。酒需三斟,呼列祖列宗上座享用。大人小孩依次叩拜。禮畢,化紙錢。
化紙錢也有規矩。壹般有四盆:壹是外客的,二是列祖列宗,三是當家的同輩古人,四是已古小壹輩的。先化外客的,放在門口化,意為拿了錢快走。後依次化錢,先是黃紙元寶,再放銀錠,考究的還有佛經,經龕。壹時間,紙灰滿天飛舞,粘在了菜肴之間,更添色彩。
最後,圍坐壹起吃年夜飯。其時,菜肴早就涼了。可大人小孩已經饑腸咕嚕,顧不得這許多了。呼五吆六,把盅論盞。妳給我盛飯,我給妳夾菜,很是熱鬧。席間,高談闊論。國是農事,家長裏短,經濟收入,企業發展等等,無話不談,暢所欲言。這濃濃的鄉土情懷,這濃濃的親情眷戀,是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能比擬的。早先,酒只有黃酒,散裝的紹興元紅酒。現在品種多了,什麽樣的都有,近年流行紅酒了。菜肴有三葷壹素是必備的:葷菜其壹,元寶魚(紅燒整條魚,最好是鯉魚,鯽魚亦可),取年年有余之意。其二,臘筍燒肉,葷素相伴。其三,蝦油雞(或鯗烹雞),有滋有味。素菜叫八寶菜,由黃豆芽、冬筍、腌白菜等八種炒制而成。按蕭山話來說,叫做有魚有肉,不算委曲。這當然是幾個傳統的家常菜了,現在呢?說不清楚啊!
吃完飯,發紅包(壓歲錢),嗑瓜子,搓湯團,守歲到子時,放鞭炮,叠好新衣新褲,放在床邊,睡覺。現在呢?壹般看春晚,也有的打牌,搓麻將(小搞搞,贏了固然高興,輸了也開心。這和賭博的心態是絕然不同的),卡拉OK等等,年輕壹點的開摩托、轎車去轉轉的也有。
新潮壹族的,出外旅遊,或邀三朋四友下館子,包房在賓館吃飯過夜,省去了壹番程序,倒也逍遙自在。只是缺少了壹點過年吃年夜飯的韻味.
半年節
樓塔的半年節,民風奇特。每年農歷六月十四,村民們殺雞殺鴨,慶賀半年節。無獨有偶,廣西桂北地區也有此習俗,但時間為農歷六月初壹。想是半年總結,犒勞三軍。壹來祝賀已取得的收成,二來祈禱下半年有更好的成績。該民俗少為人知,推廣尚需假以時日。
蕭山人也有過“七月半”的民風民俗。民諺說:七月十三夜,豐都鬼門開。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十三(今年是公歷8月6日,星期天,就是今天),豐都鬼城放假五天,閻王準許群鬼放風外出,按時尚的話說大約就是陰間的“黃金周”了。群鬼在陽間有家有子孫的,回家享用祭祀;無家可歸的則四處遊蕩,甚至為禍作亂。所以,長輩們常常告誡子孫:在這個時間,要小心做事,不要犯錯;夜間不要外出,以免遭殃。當然,這很有迷信的色彩了。但是,長輩的拳拳之心還是可以理解的。
這七月半的來歷,據說是漢代末期,有個“五鬥米道”,供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正月十五為天官的生日,謂正元節;七月十五為地官的生日,謂中元節;十月十五為水官的生日,謂下元節。因此,七月半也叫中元節。民間祭祀供奉,既是祝賀地官生日,也是祈禱列祖列宗、先人們赦罪賜福,早日脫離苦海,重返人道。
這個中元節,蕭山人俗稱“過七月半”,父母、兄弟姐妹全家人擇日聚集壹起(七月十五前後幾天均可,當然是早點為好),雞鴨魚肉,時鮮菜肴,葷素搭配,點香燃燭。循例依次敬竈神、祖宗、焚燒銀錠元寶。後大家圍坐壹起,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