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至,天地凍,露成霜,草木雕零,萬物始藏。
今日立冬,太陽黃經到達225 度。《逸周書·時訓》載立冬三候:
彼時北方已進入寒風凍人之時,而南方則要到了冬至前後才算真正入冬。世人自是搞不清,立冬和冬至,哪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冬天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 “立,建始也”,又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是秋冬交替的節點,自是民間冬天之始,亦是壹年邁入終了之時。此時,氣候初見輕寒,天地之間冷清蕭瑟。追溯 歷史 ,古時天子與百姓會在當日舉行盛大的立冬儀式,以祭拜祖先和祈禱明年風調雨順。
而冬至,自有冬之極致之意,此時氣候已至數九寒冬,陰極而陽初生,世間萬物正為復蘇而孕育著。
立冬時節,食養尤為重要,當以 健脾益胃、暖腎潤肺 為主。中醫倡導“秋冬養陰”,此時 養生 的關鍵即不要 擾動陽氣 ,使之收斂閉藏。
立冬補冬,但要註意壹是要 溫和補之 ,不要過於峻猛大補;二則 慢補 ,以免猛補至燥熱,導致陽氣得不到真正的溫煦。
立冬食補,則是以 清補、溫和、潤養 為宜。飲食需註意少食性寒之品,可減少水果的攝入,多吃些富含優質營養元素的 堅果 ;肉類可以 羊肉、豬肉、牛肉、雞肉 為主,以補充陽氣,但不宜過分進補;蔬菜則適宜食用應季根莖類及豆類,如 白菜、蘿蔔、豆腐 等。
冬令進補,養藏為宜,以當令食材燉煮滋補暖湯, 滋陰暖胃,補而不燥 。
1、 祛寒嬌耳湯
嬌耳,即餃子。吃餃子是北方立冬時節的傳統習俗,以此紀念醫聖張仲景施湯救百姓。
相傳東漢時節,正值冬日,張仲景回鄉之時路過南陽,看到當地百姓饑寒交迫,許多人耳朵都凍掉了,於是他將羊肉、辣椒、生姜等 祛寒溫陽 的食材剁成餡,包在面皮裏捏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送給百姓連湯食用,有 驅寒保暖 之功。
2、 蘿蔔羊肉湯
俗話說:“冬吃蘿蔔賽人參”。秋冬交際之時,寒邪容易入侵體內,最先侵襲的臟腑則是肺臟。從中醫角度來講,白蘿蔔味甘辛、性涼,入肺、胃二經,有 潤肺、養陰、行氣、開胃 之功。然而白蘿蔔性偏涼,不宜生食,燉蘿蔔湯則是最適合的做法。
立冬進補,羊肉則是很好的選擇,其性溫熱,有 益氣補虛、溫補腎陽、驅散寒邪 之功。但羊肉略偏燥熱,與白蘿蔔同燉煮,蘿蔔可中和羊肉的熱性,羊肉可溫養蘿蔔之寒性,有健脾開胃、補益氣血之功。
制作羊肉蘿蔔湯,需先將羊肉焯水以祛除血水和腥味,白蘿蔔切塊,放入湯煲內,加入生姜、蔥、花椒等調味,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熬煮1小時,至羊肉軟爛後,加入白胡椒調味即可。
羊肉蘿蔔湯,適合 氣血虛弱、畏寒肢冷、疲勞無力 的人群食用,從地區來講更適合北方人群食用。
3、 白菜栗子湯
民諺有雲:“百菜不如白菜”。白菜是冬天應季蔬菜,中醫認為其性平微寒、味甘,有 清熱除煩、潤腸養胃、生津利尿 之功,可緩解肺熱咳嗽、口渴咽幹、便秘等癥狀。
然而白菜性偏涼,冬季不宜冷食,可燉湯食用,同時可加入栗子與豬肉以中和其涼性。
栗子被稱為“腎之果”,其歸脾、腎二經,有 益氣、健脾、養胃 之功,可調和脾腎,即養護先後天之本。
白菜栗子湯,則是先將豬肉切片後焯水,與栗子、生姜放入湯煲中燉煮,白菜切絲,半小時後放入煲中,15~20分鐘後加鹽調味即可。此湯清補,更適合南方人群食用。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自立冬起至冬至之時,則是壹年當中陽氣閉藏的關鍵時期。順應天地之自然規律,保持身心安寧、閉藏有度。願這冬始之時的三碗暖湯,可以幫您養護陽氣、補充能量、健脾養胃、安穩壹冬。
#大家 健康 超能團## 健康 超能團##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