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記憶中的美味——兒時的片粉與粉條

記憶中的美味——兒時的片粉與粉條

前幾天,今日獻縣——舌尖上的美味刊登了鄭允波老師的壹篇有關山芋的美文,壹下子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童年——壹個與山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小村莊。

那是我的姥姥家——南宗村,壹個讓人充滿美好回憶的地方。有關山芋的記憶太深刻了,每到深秋,村子裏到處都是山芋的地盤,野地裏、房頂上曬滿了白白的山芋片,鍋裏烀的是帶嘠渣的幹面山芋,碗裏吃的是香甜的山芋粥,上學帶的零食也無非就是邦邦硬的凍山芋、山芋幹。可以說,在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山芋養育了我們這代人,滋養著我們幼小的身體。但是,我要說的粉條和片粉應該屬於山芋深加工產品,也是當時的上等美食了。

記憶中,洗山芋,鏟山芋,做澱粉(我們叫山芋粉團)的過程很枯燥乏味,印象最深刻的是漏粉條和片片粉的鏡頭——很精彩,先說漏粉條吧,記得第壹次看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九兒家那個做高粱酒的酒坊 ,讓我腦海裏壹下子就出現了南宗村粉房裏漏粉條的景象,壹樣的光著油亮亮膀子的漢子,壹樣的熱氣騰騰的大鐵鍋。壹把大大的漏勺盛滿山芋澱粉糊,漏粉條的師傅必定是個精壯的漢子,站立在那口巨大的鐵鍋鍋臺上,壓住腳跟,拉開架勢,手端漏勺,趴、趴、趴用力拍打,澱粉糊均勻的落在滾開的熱水裏,竈前燒火的人加大火力,晶瑩剔透的粉條瞬間就在滾開的熱水中上下翻滾,出鍋過冷水,上桿,晾曬,大功告成了。

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食物的美味,粉條本身沒有什麽味道,與食物搭配起來卻非常好吃。那時候,人們最經典的吃法就是豬油熬大白菜粉條,壹顆普普通通的大白菜 在炒制的過程中,有了粉條的加入,吸收了大白菜多余的水份,吸取了豬油的香氣,使湯汁多了壹份恰到好處的微香與粘稠感,軟軟的菜心與彈彈的粉條口感誘人,如果此時再有幾片肥瘦相間的豬肉,那味道應該美妙至極了。當然,年夜飯裏的豬肉燉粉條和家裏來客人時的油炸粉條,都是壹年到頭吃不上幾次的極品了。

再說片片粉,比起漏粉條,這個工藝比較文雅壹點,同樣的山芋澱粉糊糊,被師傅舀在壹個個特制的圓形容器中——叫做匴子(suanzi),薄薄的壹層澱粉糊,同樣的放在那口滾開的大鍋中,師傅附身鍋前,蜻蜓點水般輕輕的旋轉壹個個匴子,待糊糊均勻凝固如果凍壹般,蓋上鍋蓋燜3壹4分鐘就熟了,掀開鍋蓋,把xuan子迅速從滾燙的鍋中捏出放在盛有涼水的盆裏,第壹涼的快,第二不粘手,挖出對折放在壹個用高粱桿做的簾子上摞好,成品就出鍋了。

片粉這種食物,不知道算不算我們本地特有的東西,只記得同樣在姥姥家渡過童年的大表姐,在旅居東北多年以後,回到這裏最想吃的就是片粉,永遠忘不了她看見片粉的那壹剎那驚喜的表情,吃著我給她包的韭菜片粉臘肉餡兒餃子,那份沈醉其中的滿足感。讓人覺得,鄉愁,有時候真的就是記憶中的那份美食。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片粉粉條隨處可見,但是用正宗的山芋澱粉做的已經越來越少,南宗村的粉房已經消失了,聽當年的師傅說,現在的片粉粉條價格便宜,再像當年那麽做法根本賺不到錢,南宗村那地地道道的片粉粉條,已經成了記憶中的美味,真心期待它重新面世,成為這個小村莊的品牌產品,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