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活著。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周潤發活到了第三個層次。
妳知道周潤發出道以來賺了多少錢嗎?
有媒體估算:13億。
還有媒體估算:23億。
更有媒體估算:34億。
但壹個都沒估算對。
上個月,發嫂陳薈蓮,
參加壹檔訪談節目時透露:
“壹***有56億。”
這個身家簡直讓人驚駭。
但更讓人驚駭的是發嫂後面壹句話:
“我們已把這筆錢百分百捐了出去,
已設立好慈善基金會,手續也辦妥了。”
56億,全捐,真是牛叉。
十年前,任泉和發哥演戲時,
問了發哥這樣壹句話:
“發哥,妳賺這麽多錢,給誰花呢?妳又沒孩子……”
周潤發笑了笑,說:
“這些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而已。”
這句話壹下把任泉整蒙了。
“不是妳的,暫時保管,啥意思?”
現在,任泉終於知道答案——做慈善。
多年前,黃沾說:“發哥已堪破財富。”
當時看到這話,我不信。
現在,我信了。
坐地鐵
坐公交
坐渡船
有壹次, 美食 家蔡瀾約好友吃飯。
席間,演員曾江誇贊蔡瀾:
“蔡瀾可是這壹區的皇帝。”
蔡瀾聽了,趕緊搖頭:
“我只能說是個熟客,
九龍城真正的皇帝是周潤發。”
為什麽說周潤發是九龍城的皇帝呢?
“發哥跟這裏的攤販融成了壹片,
每壹家店他都熟悉得不得了。
見到店主就問長問短,
連人家家裏的祖母都記得。
這裏的店鋪就像他家的壹樣,
他可以隨意賒賬,
吃完就簽單,幾個月結壹次賬。”
記得壹句不知道誰說的話,
“真正活明白的人都有壹個特質,
那就是充滿了煙火氣。”
我想,發哥就是這樣的人吧。
他說:“這就是個人生活的壹部分,
不可能說妳當了演員,
就沒了這個習慣。
我喜歡跟那些小攤販聊聊天,
起碼知道現在的生活是什麽環境,
妳才曉得自己活在什麽地方。”
發哥喜歡泡在那些 美食 、嘈雜、吵鬧、歡笑與淚水中,
他覺得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煙火氣才是生活的真諦。
沒有了煙火氣,
生活就是壹場孤獨的旅行。”
2015年5月18日,
發哥迎來了60歲生日。
60歲,花甲之年,算是大壽了。
可發哥這個生日卻過得極其寒酸:
找了壹個很不起眼的餐館,
沒有邀請任何名流與明星,
只有發嫂和他兩人,
還有發嫂送的壹個小蛋糕。
有個網友把發哥慶生的照片發上網後,
迎來壹片唉聲嘆氣:
“怎麽感覺這麽寒酸呢。”
“怎麽感覺這麽淒涼呢。”
但發哥自己卻樂在其中:
“人間最有味的,就是這清淡的歡愉。”
周潤發和吳孟達,
既是同學,又是好友。
兩人壹起進無線,也壹起走紅。
但吳孟達走紅後,
開始沈迷酒色和賭博,
於是欠下30萬元巨款。
他被人追債,拿不出錢,
只好去找好友周潤發。
哪知發哥壹塊錢都不給,
只說了五個字:“妳自己解決!”
吳孟達氣得咬牙切齒:
“我這輩子最恨周潤發。”
就在吳孟達走投無路的時候,
他突然接到了壹部戲。
這部戲,不僅幫他還清了債務,
還讓他拿到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頒獎現場,發哥向他道喜。
吳孟達扭過頭,毫無理睬。
事後,吳孟達請導演吃飯:
“感謝妳幫我走出困境。”
導演說了壹句:“妳應該感謝的是發哥。”
原來,是發哥向導演推薦了吳孟達。
發哥對導演說:
“如果我拿30萬給他,
他還是會在賭場上輸光,
還是會在夜店喝到爛醉。”
這才是真正的友情吧。
“他當面批評妳,卻在背後說妳好話。
他從不阿諛奉承,卻時常雪中送炭。”
發嫂每年生日,發哥都會制造驚喜
1986年,發哥與陳薈蓮結了婚。
婚禮上,陳薈蓮動情地說:
“這壹生,上天賜給我最好的禮物
就是讓我成為周潤發的妻子。”
遇到發哥,她真的是賺大了。
壹結婚,發哥就把財政大權上交了。
每月只留800塊零花錢,
其余所有片酬悉數上交。
發哥對感情很是用心,
發嫂喜歡吃蟹,
所以只要蟹壹上市,
發哥就會買蟹煮蟹。
結婚30年來,發嫂每個生日,
都會收到發哥精心準備的禮物。
“他把禮物藏起來,讓我去找。
每次找到禮物,我都驚喜不已。”
妳知道發哥為何壹直沒有孩子嗎?
其實婚後第二年,發嫂就懷了孕。
可就在發哥準備嬰兒衣物時,
壹個悲劇發生了:
“7個多月的胎兒,
因臍帶繞頸窒息不幸夭折。”
痛失孩子的發嫂,
整日活在自責與悲痛中。
用了7年,發嫂才從悲痛中走出來。
為了避免妻子再受生產的痛苦和不測,
發哥就做了壹個決定:不再要孩子。
後來,經常有人問發哥:
“不要孩子,不會遺憾嗎?”
發哥總是壹臉淡然地說:
“沒有遺憾,我們兩個人已經足夠幸福,其他的我就不奢求了。”
很多明星名流壹有錢了,
就出去找女人找樂子。
但發哥結婚31年來,
從未有過壹絲緋聞,
連娛記都懶得編他的桃色新聞,
因為沒有人會相信。
有人問發哥: “妳覺得愛情是什麽?”
他說:“感恩與陪伴。 ”
《上海灘》劇照
《賭神》劇照
有人問發哥:
“妳那麽有錢,為什麽還要不斷拍電影?”
“難道拍電影,就是為了以後多捐壹點嗎?”
發哥哈哈大笑地說:
“我拍片不是為了賺錢,
也不是為了追求名聲,
我就是喜歡而已。”
很多人為什麽壹輩子過得都不快樂呢,
我覺得發哥說得特別好:
“就是沒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人的能力雖有大小,
但有壹點是***同的,
就是壹個人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
才會活得有意思有滋味。”
不拍電影的時候,
發哥就喜歡背著相機到處閑逛。
他喜歡攝影。
如果說電影是他的事業,
那麽攝影就是他的癖好。
兩者缺壹不可。
壹個人去看景,
壹個人去拍照,
壹個人回來蹲在暗房裏洗照片。
“我真的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1997年,香港回歸,
發哥的姐姐偷偷拿了他三張照片,
化名去參賽,
沒想到竟然拿到了攝影大獎。
發哥喜歡拍香港風貌,
“香港拍風景最好的人是發哥。”
但發哥覺得拍得好不好不重要:
“我就喜歡享受那個過程。”
看到沈浸在攝影中的發哥,
我想起了壹句話:
人無癖,便無趣。
人無癖,就活得百無聊賴。
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
物我兩忘,不是高人,便是妙人。
發哥就是壹妙人。
爬山路遇粉絲
這幾年,發哥愛上了爬山。
他每周都會抽出幾天時間,
去爬香港大大小小的山。
壹爬,就是六個小時。
半年下來,他減了27斤。
發哥回答說:
“我的人生座右銘,
就是開心、快樂和 健康 ,
但是快樂和開心,
都必須以 健康 為基礎。
有好的身體才可以享受好的人生。
以前我拍電影透支了好多,
後來我漸漸懂得了:
人生最大的錯誤,
就是用 健康 換取身外之物。
所以我現在要補回來。”
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活著。
就是追求生存和溫飽。
現在中國還有壹部分人活在這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顧名思義,就是要活得體面。
別人有房了,我也要有房。
別人有車了,我也要有車。
別人當處長了,我也要當處長。
就是追求壹定的“名權利”,
以求活得跟別人壹樣體面,
或者活得比別人更加體面。
我們大部分人,都活在這個層次裏。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明白地活著屬於精神層面的活著,
就是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什麽,
所以生活就刪繁就簡,
砍掉外在多余的東西,
去追求內心的自在和豐盈。
正如漫畫家蔡誌忠所說:“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壹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人活到極致,壹定是素與簡。
發哥就活到了第三個層次。
他把生活中多余的東西,
都毫無猶豫地砍掉了,
然後活出了壹片“素與簡”:
陪伴壹個懂我的愛人,
專註壹件喜歡的事業,
尋覓壹個悅心的癖好,
交往幾個如水的朋友,
鍛煉壹個 健康 的身體。
人生之大幸福,
就藏在這素簡的平淡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