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美食的歷史

中國美食的歷史

中國美食的歷史

民以食為天,飲食關系到人的生存根本。千百年來,中國的醫家、養生學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廣大民眾,通過長期的研究實踐,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是美食大國

壹、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1、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壹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壹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壹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壹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3、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註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壹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壹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壹幟,從而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壹,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壹的特殊享受。

4、註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註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壹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5、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

1、夏、商、周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時期,人們對谷物的加工壹直比較原始簡單。先民們通過碾盤、碾棒、杵臼等對谷物進行粗加工,難以提供大量去殼凈米來滿足飯食需要只能連殼壹起粒食,只有少數貴族才有權享受去殼谷物。到了周代,石豈的出現,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壹次飛躍。而且,作為對肉類初加工的選割,與後期烹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夏商時期的烹飪方法非常少,到了周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烹飪方法已非常多樣,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銅文化進入鼎盛時期後所出現的嶄新烹飪方法。出土的周代炊器,多屬蒸煮之器,等。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食物的品種不斷增多,各種炊具的相繼發明,更新和更先進的烹飪方法的湧現也順理成章,如炒、炸、燉、煨、燴、熬以及臘、醢、菹脯等腌制菜肴之法,都為中國烹飪技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而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烹飪形成為壹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

2、春秋、戰國、秦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權威的衰落,數百年來壹直就是強國吞並小國的歷史,各個諸侯的互相吞並,各個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飲食文化上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風味。

在北方,古齊魯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壹,其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

在南方,楚人稱冠,統壹了東南半壁江山,在中原文化上影響最為廣闊深遠,“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壹年四季,水產畜禽菜蔬聯蹁上市,為烹飪技術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逐漸形成了今天蘇菜的雛形。

在西邊,秦國占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秦統壹六過後,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川菜、魯菜、蘇菜三大菜系。

至此,我國最有影響的地方菜,後稱“四大菜系”的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臺、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雛形已經初成。

3、漢唐時期的飲食文化及與周圍民族的飲食大交融

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如乳酪、胡餅、羌煮貊炙、胡燒肉、胡羹、羊盤腸雌解法等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

唐代的長安就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國逐漸形成為壹個民族眾多的國家,這就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西域的特產先後傳入內地,大大豐富了內地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而內地民族精美的肴饌和烹飪技藝也逐漸西傳,為當地人民所喜歡。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壹大盛世,燒尾宴正是此中的最高代表。

4、宋、遼、金、元時期的飲食文化

同壹時期,我國最有影響的“四大菜系”的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臺、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

5、明、清的飲食文化

明代的宮廷飲食奢靡無度。隨著飲食業的進壹步發展,有些地方菜愈顯其他獨有特色而自成派系,這樣,到了清末時期,加入浙、閩、湘、徽地方菜成為“八大菜系”,以後再增京、滬便有“十大菜系”之說。

而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極端,則是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肴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壹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用,菜肴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壹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壹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總之我認為飲食給人們帶來的是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享受。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從飲食者、地域、時令三個角度來認識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