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也被稱為湯圓、說團和紫苑。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於南宋詩人宋必達的《平遠續篇》。書中有記載“元宵烹食豐富,但似乎前人未予”。宋代的浮圈又叫湯團。到南宋時,僅臨安上元節的食品就有乳糖丸、山藥丸、珍珠丸、澄沙丸、金桔丸、粉水丸、糯米丸等。那麽,這種類似米粉的“湯圓”為什麽能成為上元的喜慶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壹定要吃元宵,以取“團圓如月亮”的吉祥寓意。到了明朝,元宵作為元宵節的食物在北京非常普遍。它的制作方法是糯米粉,用核桃仁、糖和玫瑰填充,並灑水滾動,大如核桃,即東南地區的糯米丸子。清代禦廚制作宮廷風味“八寶燈會”。早在康熙時期,朝野就有傳言。著名戲劇《桃花扇》的作者孔曾為八寶燈會寫下這樣壹首詩:“紫雲茶樓傾瓊漿,八寶燈會盡在效內。”時至今日,元宵已經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風味、豐富色彩的特色。面燈也叫面燈,是壹種用面粉制作的燈,流行於中國北方。面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十二鬥燈(閏年十三鬥),用食用油點燃面燈,或者用鍋蒸面燈,這取決於燈內的殘油量或蒸後燈內剩余的水量,以預測未來十二個月的水旱情況。這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間,陜西《錐南縣誌》記載:“正月十五蒸蕎面點燈,十二月下雨。”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條在正月十六煮或蒸。清朝鹹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記載:“正月十五,蕎麥面蒸為燈,油燒燈,次日晨食。”目前,這種習俗在農村地區仍然存在。
面條是元宵節晚餐的食物。古時候民間有句俗語:“放上元宵,放下燈面,吃完就盼來年。”這種飲食習俗在長江以北很流行。《會徽年誌》載:“正月十八日,燈下燈滅,人往臉上吐唾沫。俗話說‘燈亮了燈就滅了’,家家戶戶都為自己慶祝。”關燈時吃面條象征著持續慶祝的意義。
粘糕也叫年糕。除了元宵和面條,還有人在元宵節吃粘糕。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方·食療方》中寫道:“自養米味甘,微寒,無毒,清熱益氣。”唐代以後,元代也有元宵節吃糕的記載。
在浙江臺州,每年正月十四看完花燈後都會吃壞湯。它是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浮萍、豆腐幹、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成的。,然後加入少許米粉制成鹹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壞湯是甜的,由紅薯粉或藕粉加蓮子、蜜棗、桂圓等制成。
此外,浙江浦江地區吃饅頭和麥餅。饅頭是用面團做成的,麥餅是圓形的,這意味著“發孫團圓”。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朝,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很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由白糖、玫瑰、芝麻、紅豆沙、黃肉桂、核桃仁、堅果、棗泥等制成。,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是素食,有不同的風味。它可以煮湯,油炸和蒸,這意味著幸福的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的,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又熱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