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推出柳林煎餅。柳林煎餅薄薄壹層,堅韌有嚼頭,在煎餅內抹上香而微辣的辣椒醬,再卷點黃瓜絲,加點紅蘿蔔絲,吃了就上癮。這煎餅不同於我們平日所吃的煎餅。它相當薄,制作需要過硬的技術;韌性強;辣椒味道與眾不同,香味逼人。每天晚上,煎餅人推著小車佇立在街口,不停地將面糊放在爐上,不停的翻轉,壹兩分鐘就好,薄薄的壹層,表層摸點辣椒油,我們的辣椒很特別的,色香味俱全!
2.柳林“油茶”
想必大家也都喝過油茶,我覺得我們柳林的油茶特別有味,用米面、蓧面炒熟,加荊芥五香調料,入鍋熬成淺咖啡色糊狀,加入蔥花、板油渣、五香豆,食之香暖入味,是天寒時的方便飲食。冬天壹碗下肚,暖肚有香嘴!
3.柳林“豆腐腦”
色白而嫩。是極流行的早點小吃。
豆腐腦: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
豆腐腦泡食餅饃或加油條是柳林人喜愛的早餐。
4.柳林“小米撈飯”
等鍋裏的水開了,就把小米倒進鍋裏,和熬稀粥壹樣,只是火候要掌握控制好,火太小,熬不出小米的香味,火太大,就把米給熬爛了,要把米熬至七八成熟左右,用笊籬從鍋裏撈出來。這就是撈飯的制作過程。
5.柳林“搓魚”
制法:
(1)將蓧面放入盆內,水燒開後立即倒入蓧面中,蓧面燙熟,用小搟杖攪勻,手蘸涼水將面揉光,用濕潔布蓋住防止面晾涼。
(2)左手執壹塊面團,右手掐下指頭肚大小的面塊,搓成長條,放在特制的搓魚板上,右手用小鐵鏟將面搓成帶紋的面魚,直至將面團搓完。
(3)將搓好的面魚,放入籠屜內,用旺火蒸10分鐘左右即成,下籠後稍涼即可食用。
特點:面香筋韌,形如螺絲。(註)蒸的時間不可過長,否則面魚將軟塌粘成疙瘩,涼吃可拌各種汁料,熱吃可澆羊肉臊子、羊肉酸菜鹵,炒著吃可用酸菜、豆菜、韭菜燜炒。
做法很有講究,火候要到,料要適當!
6.柳林“八姑”(拔姑)
這是“八姑”的歷史: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八百裏秦川天旱三年,顆粒不收,於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綿山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下,救活了莊稼,為此李世民特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朝聖,隨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叔妹世姑。豈料世姑到達綿山後即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壹日,她為壹老婆婆做飯,但她自幼生長在皇宮,哪會做飯呢?所以和面時,面幹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終久和成了稀面,實在無法下鍋。於是順手拿了壹只筷子向鍋裏撥面,但是怎麽撥也撥不斷,結果便撥成了長面,老婆婆吃飯時,順口問了壹聲:“孩子,這叫什麽?”可是世姑卻因心慌將“這”字誤聽為“妳”字,此時她已身入空門,不願再說真名,只好將乳名說了出來:“叫八姑”。從此,便有了“八姑”這種面食。
做法
先用面、溫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後不斷加水,不斷揣面,直至水面適中後,再用濕布蓋在面上,約醒放半小時置於碗內或盤中,下鍋的時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邊向沸鍋中撥出,煮好後撈出,澆上澆頭即可。很有嚼頭!
7.柳林“揪片”
把面和好後搟成大片,用刀切成壹寸多寬的條,再把切好的面條用手壹片壹片地揪入開水裏煮熟,做法有點像燴面也;是配上各種澆頭食用。特點是面片滑嫩,容易入口。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民間的壹種家常面。但不能用來待客,因為柳林人認為揪片摔摔打打,對客人不尊敬。
做法
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夏涼,春、秋、冬溫),蓋濕布稍醒。把面團揪成若幹小面團,用拇指和食指將面團掐薄,揪成指甲蓋大小的片。為使揪片不粘鍋,不粘手,可蘸少許清水或食油。
小而不碎,使壹頓味美的晚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