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三垛鎮的原三垛鎮

三垛鎮的原三垛鎮

地名由來

三垛,據《金佗續編》卷30、《高郵軍紹興三巨公祠記》、《讀史方輿紀要》卷23等介紹,原名為“三墩”,蓋因此地原有三座大土墩。此說始建於王存等編著的《元豐九域誌》,該書成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嶽飛在此抗金時,仍舊稱“三墩”。後因避宋光宗趙惇名諱,改稱“三垛”,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農業狀況

三垛農業資源富有豐饒。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源,造就出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初步形成了以特種水產養殖、良種禽畜繁育、商品糧三大國資項目為主的特色產業。該鎮”少遊牌“羅氏沼蝦、”黑旋風牌”黑大豆、”銀珠牌“稻米等壹批綠色農產品走出國門,遠銷歐美,聲名遠揚。

工業狀況

三垛鎮2011年全部工業產值實現7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5億元,銷售20.2億元,利潤53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0%、32%、30%和14%;規模以上企業數達21家;完成工業投入10.5億元,同比增長31%,經濟建設欣欣向榮。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經濟融入大生產、大流通、大循環、大市場之中,農業調整成效顯著,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私營經濟異軍突起,建築大軍勇闖全國,集鎮面貌日新月異,商貿活動輻射周邊,投資環境日益改善,為三垛贏來了“歷史名鎮、工業大鎮、農業大鎮、建築強鎮、文明新鎮”的美譽。 高郵市三垛中學坐落在人傑地靈、交通便利的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三垛。學校創建於1956年,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昔日的完中,今日的騰飛;學校先後被評為“江蘇省三星高中”、“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安全文明校園”、“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理科實驗合格學校”、“揚州市文明單位”、“揚州市收費規範學校”、“揚州市依法治校示範校”、“高郵市教育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高中”、“揚州市體育傳統項目(田徑)學校”、“揚州市藝術特色學校”、高郵市四輪綜合督導均為“優秀學校”、學校團委被評為“揚州市‘五四’紅旗團委”等。三垛生源每年考上省重點中學揚州中學和高郵中學的數目並不少,這也是使得三垛每年重點大學新生的入學率維持壹個相對不錯的水平,這也延續了三垛作為蘇中重鎮的優良教育傳統。

三垛小學,有悠久的歷史,進入21世紀後,原來的將近百年的校舍被逐漸廢棄,搬入了原三垛中學的校址,並新建了壹部分校舍,更新了教學設備,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的教學設備。盡管近年來存在市級小學對當地較富裕階層的兒童生源的競爭,三垛小學仍然保持了生機勃勃的辦學風氣,這與校領導班子認真負責,嚴謹治校的措施是分不開的。 秦觀

○秦觀簡介

漢族,揚州高郵三垛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婉約派代表人物,生於1049年,卒於1100年。字少遊,壹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邯溝居士。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

○秦觀生平

縱觀秦觀壹生,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即出仕前(1049年-1084年),在此期間,秦觀大多在故鄉高郵居家耕讀,為科舉做準備。同時也常常與孫莘老、參寥子等遊歷於江淮吳楚之間,徜徉於山光水色之中;入仕期(1085年-1094年)元豐八年,在科舉考試連續兩次失敗之後,秦觀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終於考取進士。入仕後,適逢北宋“朋黨之爭”日益激烈之際,因其親附蘇軾,被視為“舊黨”,牽連頗多。歷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秘書省正字、左宣德郎、國院編修官等。貶謫期(1094年-1100年)隨著太皇太後高氏崩逝,哲宗親政。秦觀作為“舊黨”核心人物,也受到打擊,連續被貶,最終於元符三年(1100年),卒於滕州。

姜恩柱

○姜恩柱簡介

1938年12月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1964年畢業於北京外語學院英語系,1981年9月至1983年1月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當研究員和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任客座學者。曾任駐英國代辦處隨員,駐英國大使館三等秘書,二等秘書。回國後,歷任外交部西歐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

○姜恩柱履歷 1990年後任外交部部長助理; 1991年12月―1995年8月任外交部副部長; 1993年4月出任中英會談(中英政府就香港九四/九五年選舉安排進行的會談)中方代表; 1993年7月―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95年12月―1997年3月任中國駐英國大使; 1997年7月―2000年1月任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社長; 2000年1月―2002年8月17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 2002年8月29日在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九次會議上被任命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3年3月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是中***第十五屆中央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香港)? 光福寺,始建於唐貞觀23年(公元649年)。南宋淳熙年間(1237—1240)僧人海雲重建改稱光福寺。據傳此寺與山東的光福寺同時開工,同時建成。清光緒十四年(1888)僧人持誌又建。寺內有聞名全國的懸空泥木浮雕觀音海島,所造神物,形象逼真,姿態各異,工藝精湛,並為高郵八大名寺之壹。光福寺現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寶殿已開工興建,建成後的光福寺融宗教文化、古文化、水文化為壹體。

秦觀故居,位於三垛鎮少遊村,清末明初的老式四合院,為秦觀後人在舊址上重建而成,當地人稱“秦家大院”,在秦觀故居南面有壹條河,叫“秦家垛河”。據秦氏後人介紹,當時秦觀出門拜會朋友必然坐船,“時復扁舟循邗溝而南,以適廣陵”。蘇轍在《簡秦觀》中寫道:“茫茫細雨濕邗溝,蒼地無眠盡擁裘。知有故人家在此,忙展詩書洗窮愁。”

嶽飛像

在揚州當地民間流傳著不少嶽飛抗金的傳說。據史書記載,建炎四年(1130年)春,從黃天蕩逃出的金兀術攻陷揚州,為占有運河通道有攻擊承州(今高郵),完顏昌也率軍從山東南下楚州(今淮安)接應。在此危急關頭,宋高宗趙構立刻命令嶽飛率兵保衛承州,援救楚州。嶽飛接到詔令後,輕騎先入泰州,接著率兵移屯三墩(今三垛),壹個月內和金兵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在此之後嶽飛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壹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從而確保宋政權能在南方立足,由於這壹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所以史稱”承州之戰“或”三墩伏擊戰”。

1991年,當地人為紀念嶽飛,在該鎮東首塑立了壹座嶽飛塑像。該雕像面北被南,銀盔銀甲,手按寶劍,威風凜凜地挺立著。 《三垛》——王敬之

至今遺父老,猶說嶽家軍。故壘迷前代,中原記舊勛。去帆張片片,寒葉下紛紛。何處尋猿鶴,晴煙似陣雲。

王敬之,字仲恪,號寬甫,江蘇高郵人。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弟,清嘉慶增貢生,著有《枕善居詩詞》、《小言集》等。

《三垛鎮》——高谷

嘉木陰森結草堂,亂雲連屋水連莊。

人家說盡秋成好,七月西風早稻香。

汀草薰濃野樹疏,水禽時傍釣船呼。

誰言此地無佳趣,高掛香簾待客沽。

高谷,明朝首輔,字世用,江蘇興化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樸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歷官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由中書舍人升至內閣大學士,故被尊為“五朝元老”。《明史》有傳。

《八千歲》——汪曾祺

……壹囤晚稻香粳——這種米是專門煮粥用的。煮出粥來,米長半寸,顏色淺碧如碧蘿春,香味濃厚,是東鄉三垛特產,產量低,價極昂。這兩種米平常是沒有人買的,只是既是米店,不能不備。另外壹邊是櫃臺,裏面有壹張帳桌,幾把椅子……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京派小說的傳人,代表作有《大淖記事》、《受戒》等。 方酥

方酥是三垛特產,傳統美食。方酥外形呈正方形,平底,上面隆起,密敷芝麻,口感酥脆香甜,風味獨特。方酥不含水、不滲油、不變形、不散碎,耐存放。舊時是若幹只方酥裝入壹個半球狀的大眼篾撇(蘆柴制作),上面再罩壹個篾撇,相互吻合成壹個球體,倘若外出,與衣物放在壹起亦無大礙。其攜帶、食用或作為禮品遺贈,給人的感覺就壹個字:爽。

方酥與酥透饤有壹定的淵源關系,可謂歷史悠久。相傳南宋建炎四年(1130),嶽飛奉詔馳援楚州,屯兵三垛,與據守高郵的金兵對壘。當時的情勢誠如嶽飛所雲:“所有士馬瘡痍尚新,嬴弊方甚,芻菱糗糧,壹壹窘乏……”百姓聞訊後,簞食壺漿,傾囊相助。酥透饤是三垛壹帶流行的家常食品,它以麥面加“老肥”發酵後烙制而成(亦可用餿粥代替“老肥”發酵),攜帶、食用都很方便,遂成為勞軍支軍的首選,百姓日夜趕制。嶽飛令士卒將壹些酥透饤置於轅門內的土墩上(三垛時稱三墩,境內有三個土墩)。金兵的探馬遠處壹看,墩上黃燦燦壹片,猶如無數金蟾蟄伏,鳥雀盤旋啄食,以為嶽家軍糧草豐足,嚇得金兵不敢貿然出擊。從此,酥透饤有了壹個俗稱:蛤蟆酥,土墩也被稱作蛤蟆墩了。

蛤蟆酥

蛤蟆酥正式以方酥的名義面世,始於1923年姜慶宏先生。姜慶宏15歲外出學藝,在外面闖蕩了壹圈,24歲歸來,決定從地方特色著手,對蛤蟆酥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開始作坊式生產。首先是選擇主料,對面粉、生油、白糖、芝麻等,從品牌、質量諸方面嚴格把關。比如面粉,限用泰縣錄三羊牌;芝麻要去雜、揚凈、淘清、曬幹,再擦皮去衣,料料飽滿亮麗。其次是增加輔料,如陳皮、金桔餅、桂花、果料等。第三是嚴格操作。各種原輔材料按配比和次序加入後,從繾肥、捶疊、敷芝麻、貼爐、控火直至出爐,道道工序壹絲不茍。比如捶疊,內餡包入皮面後,要用搟杖穿心滾捶,反復舒卷折疊,疊成32層;敷芝麻也十分考究,敷後好要用手來回摩挲輕抹,做到密實而不脫落;控火則是秘技,方酥在爐內12小時,既要焙幹水分,又不能焙焦,必須是黃燦燦而有光澤。

方酥可充饑、可佐茶、可作休閑食品,有幹吃和沖泡兩種吃法。年輕人,牙口好,整塊啃咬,咯崩脆響,恰如汪曾祺所雲:“嚼之聲動十裏人。”壹般幹吃是用掌心將方酥輕輕摁碎,信手拈碎片入口,細喟慢品。盡顯斯文風雅。當然幹吃得就壹杯清茶,或花間邀月,神遊太虛;或三五知己,海闊天空,那絕對是壹種享受、壹種愜意、壹種境界、壹種品位。食用齒頰留香,三日不忘,肥厚生猛之物不可同日而語。沖泡則將方酥置於碗內,徐徐倒入開水,只聽“ 口茲 口茲 ”有聲,清香四溢,熱氣氤氳中,但見整塊方酥借水而發,層層疊疊,盡情舒展膨脹,那種恣意,那種張狂,似要撐破大碗,待要舉箸,眼前已是壹幅“翠影落群岫”的立體山水畫了。若以雞湯或肘子湯沖泡,絕對是上佳的滋補品,有口福者保管大快朵頤。

方酥源於尋常百姓的酥透饤,可謂出身卑微。它沒有顯赫的身世,更沒有“禦用”的光環和“貢品”的虎皮,甚至沒有標識、沒有包裝、沒有壹句廣告詞。但是它棄圓取方,似有君子之道;它佐茶尤佳,亦與君子之交淡如水結緣;它素面朝天,坦坦蕩蕩,在喧囂的塵世中固守壹份內心的寧靜和平淡,更是君子品格。臺灣有位作家說:“知音不如知味。”紅塵滾滾,物欲橫流,知音難覓,但知味者終究還是有的。因此,在追逐時尚和新潮的今天,三垛方酥這個傳統食品大概還會占壹席之地。 尚犼

三垛民間有尚犼的習俗,每年陰歷五月十八的“都天廟會”都有迎犼的民俗表演。都天廟會實際是祭祀張巡的宗教活動。唐安祿山叛亂,張巡起兵討賊,困守河南商丘,後糧斷城破,36人同時殉難。三垛人感義,立廟祭祀,謂都天廟。廟會三聲炮響,都天菩薩出宮巡遊,三班六房衙役執事前呼後擁,鑼聲震天,旌旗蔽日。但這種習俗在解放後卻逐漸地消失了,三垛最後壹次“迎犼”是在解放初期。

犼,是三垛先民信奉的壹種圖騰。犼乃北方獸名,似犬,食人。俗稱“望天犼”、“朝天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壹犼,殺壹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壹物,長壹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