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香港接連迎來兩次內地移民潮,72家房客就出現在這個時期。1962年6月22日出生於香港的周星馳就是這壹批移民的後代。據香港的報章中曾有過的壹種說法,周星馳的母親淩寶兒是在1957年父親被打入監獄後,背著“黑五類”的身份,從廣東前往香港謀生的。
其時正值香港的制造業發展迅速,但新移民要找工作並不容易,先要有人擔保,又要有工作保證金,很不容易。來香港後,淩寶兒由於沒錢讀書,很快就嫁給了壹個來自上海的移民,他們住在九龍窮人區,生下兩女壹子,過著清貧的生活。壹家5口擠在壹間狹窄的木板房裏,睡的是“上下鋪”的架子床,把豉油撈飯當作天下美食。
但周星馳的父母始終個性不合,兩人經常吵架,乃至大打出手。淩寶兒是個性情中人,終於與丈夫離了婚,子女的撫養權也都歸了淩寶兒。
這個兒子就是周星馳,在家排行老二。父母離婚時他的年齡是7歲。上有壹個姐姐周文姬,下有妹妹周星霞。在周星馳的回憶中,雖然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卻沒有什麽童年陰影,反而是挺精彩的。
“我的成長期好開心,節目多多,天天去公園練武功玩,好像都沒有時間找陰影。”不過,周星馳也回憶到自己曾經為了買壹個玩具機械人,而被父母大罵。
“我父母都是很有藝術細胞的人,他們的壹舉壹動都很有娛樂性,就連打架都很有看頭,可能因為媽咪不是那種柔弱的婦女,所以他們的吵架甚至打架,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戰果。”
周星馳的母親淩寶兒是壹個個性鮮明,同時又多才多藝的人。周星馳還記得,母親以前最喜歡壹位叫林祥園的歌唱家,每天起床後,就會聽見她跟著錄音機在練唱,而且是在每日三餐的時間唱。她最喜歡唱的是毛澤東的詞譜的曲《蝶戀花》。唱歌成為了媽媽每天的生活的壹部分,這也影響到了周星馳,“到現在我很喜歡毛澤東詩詞,就是阿媽每日早、中、晚三次唱《蝶戀花》這樣搞出來的。毛澤東詩詞我並沒有全部讀過,但我認為他是個好偉大的詩人!”
淩寶兒還很愛演戲。“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阿媽每天都會參加教會的戲劇聚會,我們幾兄弟姐妹常被她強迫去充當觀眾。雖然直到現在我仍未知道她排的是什麽劇目,但是每次看見她在臺上壹臉認真地去演,我便忍不住大笑。雖如此,她給我的啟發卻是很大很大。”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周星馳,在很小的時候,也是很喜歡表演的,那時的他在眾人面前演戲也不害羞。
離婚後的淩寶兒壹個人帶3個小孩,打著兩份工。其中壹份工作是在菜館做收銀員,所以每次兒子放學,都會煮碗面給他。由於在外面打工賺錢十分辛苦,周星馳和妹妹曾被寄養在廟街的外婆家,外婆平時靠擺地攤賣指甲鉗為生,周星馳和妹妹每天都幫外婆擺攤。但那時周星馳很貪玩,經常找借口溜到其他地方玩耍,讓外婆和妹妹看攤。
為了生活,淩寶兒再次嫁人,這次婚姻在生下壹個女兒後又告破裂。關於周星馳的父親,壹直以來都沒有在媒體上公開透露過任何信息,只是周星馳在成名之後偶然提到壹兩句:“我以前見老爸的時間較少,不過近期接觸多了壹些,我覺得老爸也很幽默很好笑!”這成了目前能找到的周星馳談論自己父親的很少幾句話之壹。
童年時期的周星馳,或許還不能體會得到母親的生存之苦,因為此時的他跟周圍的小孩壹樣,開始迷上了正在流行的日本以及香港本土的漫畫書以及卡通電視劇。
就在這個時期,李小龍返回香港拍制的第壹部國語片也開始公映(1971年),並在香港掀起了壹陣功夫熱潮。這些事情,對已經9歲的周星馳至關重要。因為漫畫與李小龍,這兩樣後來影響了周星馳的人生與創作的東西,都是在此時發展到了壹個巔峰狀態。
“那年媽媽帶我第壹次進電影院,當時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剛剛開始放映。那時候我家裏窮,除了討生活,沒有什麽閑錢,媽媽帶著我跟我姐姐、妹妹三人去我們家附近壹個當時生意很好很大的戲院。”
“雖然那是壹個很破舊的電影院,但我卻完全被電影吸引住了,覺得自己的心臟快要跳出來了,在某壹時刻,我激動得淚流滿面,李小龍真是太神奇了,他占據了整個銀幕。不只是他的武術非常精湛,還有他激昂的精神。基本上那時候我就已經夢想自己可以耍功夫。”
“李小龍成為我的壹切,我決定要成為李小龍。成為功夫高手是我的第壹誌願,當演員只能排在第二。看完李小龍,我整個人充滿鬥誌,真想打壹套拳,可是又不懂該怎麽辦。好,我就去學功夫,我的生活態度積極了。”
周星馳從小練得最多的是詠春拳,還玩過鐵砂掌,都是自己看著電影瞎學的,後來回憶起小時候那段經歷都覺得好笑。後來周星馳還練過泰拳,但他並沒有專門去學校裏學,“我只是功夫的業余愛好者。”周星馳當然也喜歡李小龍自創的“截拳道”。他每天勤練功夫不說,甚至與其他小孩打架比試。
在周星馳的母親淩寶兒的眼裏,當時的周星馳平時在家裏卻木木篤篤的,話也不說壹句,“星仔對世事很不了解,人很純,心地又好,有時會無所適從;他又不愛向人說心事,所以有些事我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