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仡佬族有哪些習俗和傳統文化?

仡佬族有哪些習俗和傳統文化?

1,風俗習慣

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和大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小麥、蕎麥和土豆,喜歡吃酸辣和糯米粑粑。在仡佬族的副食中,糯米是壹種珍貴的食物,大年初壹“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友、重陽送禮的習俗壹直保留至今。

雜酒也是仡佬族的壹種特殊飲食。制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為原料,經蒸煮、發酵、罐裝而成。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壹米左右長的水竹竿(其中壹根被火燒彎了)。除了頂部有壹個竹接頭外,其他竹接頭都是鏤空的,在封口前插入筒內。

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就越醇香。喝的時候,把頂端的竹節倒空,把竿直向空中,把竿彎成壹個吸的裝置。不管是宴客還是平時招待客人,都是按輩分來吸的。

所有的婚禮、葬禮和慶典都應該舉行宴會來慶祝。壹般有二三十桌,也有壹百多桌。因為往往事先沒有準備,葬禮的座位壹般不是很講究,衣架也不會在意。有“不迎不送喪禮,出殯送話”的習俗。以前經濟不景氣,辦個酒席也不容易。曾有“喪禮難招男娶女,鬼生即起”之說。

2.傳統文化

仡佬族祭祖,崇拜竹王、蠻王的祖先和山神。有專門祭祀,祈福長壽,還鬼,超度亡靈的巫師。仡佬族自己創業,生活在大山裏,衣食住行都與大山息息相關,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有些人向古樹和巨石致敬,在正月十四和三月三日提供酒,肉和年糕,為他們的孩子祈禱健康。每當有旱災、水災、疾病、蟲災,他們就會募捐,請道士設壇作戰,祈求神靈平安。住所附近森林中最大最粗的古樹,常被作為神樹祭祀和崇拜。

壹旦選定,就要封山禁牧,禁止任何不當行為,包括砍伐樹木、放牧等,客觀上保護了當地的植被資源,維護了生態環境。

擴展數據:

仡佬族概況

仡佬族總人口57.94萬人(2000年),其中96.49%(55.9萬人)居住在黔北的務川、道真自治縣和石阡縣,其余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和宋振。

仡佬族最初分為許多不同的分支,每個分支都有不同的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國務院同意,1956年稱仡佬族。1983年,隨著民族識別和民族成分恢復工作的進展,25萬多人根據國家民族政策,經縣級以上政府批準,恢復了仡佬族的民族成分。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屬於漢藏語系。在音韻上接近苗語,在音韻和語法上接近壯侗語。它與苗瑤語、壯侗語有少量同源。學術界有壹種觀點認為,把仡佬族作為漢藏語系中的壹個獨立語系比較合適,其名稱可以叫遼語系或仡佬族語系。

仡佬族語言分為四種方言,習慣上稱為“草稿話”、“哈蓋話”、“多羅話”、“敖話”。仡佬語各方言之間差異很大,方言與方言呈鋸齒狀分布。幾個仡佬族語言方言往往在壹個縣內並存。

在語言使用方面,目前只有貴州省平壩縣大溝場、安順市西秀區灣子寨、普定縣新寨、關嶺縣馬坳、六枝縣巨都、大方縣迪普鄉紅楓村、雲南省麻栗坡縣月亮灣、廣西隆林縣三沖仡佬族自治縣較為完整。

據調查,目前母語為仡佬族語的仡佬族不超過6000人,僅占仡佬族總人口的1.1%。絕大多數仡佬族以漢語為主要交流工具。也有少數成員會說當地的苗語和布依語。仡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普遍使用漢語。

中國政府網-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