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四年,鄉人再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築房舍聚居,不便於建築佛寺,擊擇地於郊重建(舊名石閣,現郊區環市公社朝東生產大隊所屬範圍,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壹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到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為慈德太後祝壽,得禦賜佛經壹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在寺內增建藏經樓貯藏這批佛經,所以塔坡古寺又稱為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坡寺,由鄉人在此改建為古廟。供奉東嶽大帝神象,改名為塔坡廟。
後來年代久遠,經過多次返修,為紀念這壹佛山初地,在重修時,鄉人特別在底前狀蔔,嵌上兩塊石塊, 壹塊刻著“佛山初地”,另壹塊刻著“牧唱遺風”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壹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廟前的水井上安上壹塊石牓,刻有“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在解放後已被佛山市博物館拆去祖廟保存起來了。
常有人問:這裏雖叫"佛山",但為什麽既無佛又無山?
這裏叫"佛山"(又稱"禪城"),始於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當時有居民在塔坡崗上掘獲三尊小銅佛像,人們認為這裏是佛家之山,於是取名"佛山",並重建佛寺。這裏漸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故又稱禪城。
相傳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剡賓國(今克什米爾)得僧人達毗耶舍,攜來三尊小銅佛像,在塔坡崗搭棚寮講佛經,宣揚佛法。後人稱那"棚寮"為"經堂"。從此,信佛得男女不斷增多。人們捐資為達毗耶舍建造了塔坡寺來棲身和祀佛。達毗耶舍回國之後,寺因日舊失修而倒塌。至貞觀二年所掘獲得三尊小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塔坡寺被拆毀。以後曾重建。明天啟七年(1627年)塔坡崗被平整,人們便在醫靈鋪萬壽坊重建塔坡寺。清鹹豐四年(1854年)天地會首領陳開與粵劇戲行名伶李文茂在佛山起義反清失敗,塔坡寺和大基尾粵劇戲行的"瓊花會館"被清兵燒毀,蕩然無存。清光緒三年(1877年)省華林寺方丈勤安募捐重建。勤安親作法事,為慈禧太後60壽辰祝福,獲太後恩賞龍藏金經和賜名"萬壽塔坡古寺",後擴建寺地,改名"經堂"。在勤安圓寂後,由於繼任主持和寺僧不守法規,觸犯眾怒,群眾要捕捉僧人,僧人逃走,眾人毀壞"經堂",三尊小銅佛像也無蹤可尋了。民國年代,經堂內雖有壹個老僧人看守,但也因日舊失修二荒蕪。建國後,"經堂"被劃入佛山地區黨校(今尚存)。
佛山的佛教,盛於清代。寺庵散落全市。除"經堂"和明崇禎的鐵佛庵外,在順治年間建有仁壽寺、空覺庵、德壽寺等。康熙年間建有三元寺、宏聖庵、借庵、豹庵、西庵、湖峰寺、龍池寺、觀音堂、別院、竹院、寶洲禪院等。雍正年間有通濟寺、三時寺、竹林寺、迎壽寺、凈蓮寺、福源寺、白毫寺、弘聖寺、地藏寺、長安庵、茶庵、華嚴庵等。清光緒年間建有吉祥庵、嚴慧庵、蓮社等,***有160余處。
以上各寺庵,在民國時期,僅存經堂、鐵佛庵、三元寺、仁壽寺、嚴慧庵、蓮社等幾間。建國初期,由於各種原因,三元寺,鐵佛庵、蓮社等(包括各尼庵)已圮毀,諸佛像也蕩然無存。唯有仁壽寺及其寺內的如意寶塔遺存。1958年後,仁壽寺大部分被改為市民間藝術社,寺內諸佛壹無所存。"文化大革命"期間,如意塔內十余尊瓷佛或毀或失,塔的碑亭和碑記全被破壞。故現幸存祖廟路空有其表的有寺無佛的仁壽寺和如意寶塔,這是"佛山無佛"的因由。
至於佛山的"山",自成陸以後,是有山有崗的(當地人也稱崗為山)。那時那部邊陲有虎崗(萬壽坊附近)、前沿有塔坡崗(舊普君圩壹帶)。中部中斷有三穴崗(福賢路居正裏到福寧路口),是高而平大的傘形崗,故俗稱黃傘崗,和塔坡崗同列為佛山八景之壹。中部偏南有蜘蛛山,山勢不高,實為丘陵,占地廣闊,山上分布著形如蜘蛛、水軍、亞婆、大塘、石榴、雷麽、飛鼠、白馬等***18座大土墩;中部偏東有鶯崗,是最高的崗,燈盞崗是最矮的崗(今建新路分析儀器廠壹帶);中部偏邊陲濟水左岸孔廟前有泥模崗,是以前冶鐵泥模碎偏堆積而成;東北部有表崗,是中等的崗(現蓮花路大圩);汾江河支流大基頭(橋頭左岸)有青雲山,與南海縣雷崗山對峙,山勢雖不高,但遍布大小嶙峋的石頭,故名石雲山。
上述諸山崗,除塔坡、三穴、表崗在明代天啟年間先後改建為圩、市外,其余虎崗、燈盞、石雲山蜘蛛山(鶯崗),在建國後均夷為平地,建了民房和廠房,現只有壹座泥模崗還幸存於祖廟側。這是佛山的"山"和"崗"的變遷情況。
關於佛山的廟宇,早已湮沒的除外,在明末至民國年代尚有祖廟、觀音、關帝、天後、玄壇等工友68間。建國後由於各種原因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破壞,佛山各個祖廟,唯有祖廟幸得保存無恙,現已成為中外著名得旅遊勝地之壹。
佛山是壹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西接肇慶,南連珠海,北通清遠,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自然資源主要有陶土、巖石、玻璃砂、稀有金屬和塘魚、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等。現為地級城市,現轄城區、石灣區,代管順德市、南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總面積3813.64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77.4平方公裏;人口335.85萬人,其中市區48.86萬人,是著名的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秦漢時期,這裏已成為頗具規模的農漁業民聚居村落,鄉人稱為"季華鄉"。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至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曾為我國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商貿重鎮,被列為全國"四大聚"(北京、佛山、蘇州、漢口)之壹。自古以來,佛山就有"廣紗中心"、"南國陶都"、"嶺南藥材發祥地"的美譽,名聲顯赫。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於1951年1月12日設立佛山市(指現城區);1958年設立佛山專區,轄佛山、江門、石岐3市和中山等13縣;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14個縣(市);1983年6月開始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轄城區、石灣區兩個區和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高明市四個市。
2002年11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佛山市實行區劃調整,現轄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五個區。全市總面積3848.49平方公裏,目前市區(即禪城區)面積153.69平方公裏;全市戶籍人口338.98萬人,常住人口560多萬,目前市區(即禪城區)80.08萬人。佛山是著名僑鄉,祖籍佛山的華僑和港澳同胞達130多萬人。其中港澳同胞60多萬人。
近年來,佛山經濟迅猛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前10名,投資硬件環境40優和全國率先達到小康水平的36個城市之壹,並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和"雙擁"模範城稱號。這是佛山大力發展旅遊業的特有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迅速增長,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168.6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萬元。通過改革經濟體制,形成了比較規範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公有資產管理營運機制、杜會保障和服務機制以及比較完善的市場運作環境。社會各項事業都有長足的進步,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以及聯合國"人類住區優秀範例"等多項殊榮。八十年代末,佛山成為全國14個率先進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壹。1992年又被中國城市評價中心列入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如今佛山已成為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
佛山水、陸、空交通便利,已形成壹個公路、鐵道、航空和河運齊備,輻射力強的現代交通網絡;佛山是全國首個電話裝機容量超百萬門的地級市和華南地區首個地級電話市,近年計算機信息網絡迅速發展,已建成了'佛山市信息網絡互聯平臺'。佛山全市設5個海關( 佛山海關、順德海關、南海海關、三水海關、高明海關),4個客運口岸(順德港、南海港、高明港和佛山火車站),16個對外口岸和9個集裝箱碼頭(瀾石港、佛山新港、順德港、北教港、南海港、三山港、九江港、三水港和高明港)。對外客貨集散方便快捷。
佛山在歷史上就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改革開放後,商貿業更是蓬勃發展,現已形成遍布城鄉、輻射國內外的多成份、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商業流通網絡。
佛山氣候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多雨為其氣候基本特征,年平均氣溫在21.2~22.2℃之間。雨量充足,四季如春,自古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貫穿全境,沖積出這片豐饒的大地。
佛山旅遊資源豐富,地文景觀、人文景觀以及人造文化遊樂景觀五彩繽紛、多姿多彩。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的佛山祖廟,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壹體的殿堂,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北帝廟”。原建築於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稱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首”的緣故。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壹順德清暉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跡市區孔廟、仁壽寺,南海康有為故居,順德西山廟,三水蘆苞胥江祖廟、文塔,高明文昌塔、靈龜塔等,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佛山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
佛山位於亞太經濟發展活躍的東亞和東南亞的交匯處,與廣州同處在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之壹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中部,***同構建“廣佛經濟圈”。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廣州的輻射和帶動,與廣州***享交通網絡、金融資本、人才和信息等資源,實現產業聯動和功能互補,加快區域經濟壹體化和城市化進程。佛山市中心區距廣州三大交通樞紐(廣州新白雲機場、廣州南沙港、廣州火車站)車程均在1小時之內。佛山毗鄰港澳,至香港231公裏,至澳門143公裏,使佛山能夠充分地利用港澳的市場優勢和國際性大都市的地位,推動佛山能廣泛地參與世界經濟,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