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西玉林市有什麽好吃

廣西玉林市有什麽好吃

風味十足,來玉林千萬別錯過了! 玉林白散:承載了吉祥,喜慶。

 

每逢過大年,如果妳到玉林人家中做客,好客的玉林人必定會拿出玉林壹樣獨特的食品招呼賓客。它圓圓鼓鼓象篩子倒扣,上面往往伴以各種各樣的陽刻書法,字的內容通常是“福、祿、壽、喜”。

食用之前,主人用手在上面壹壓,這個精美的藝術品傾刻間散開,往嘴裏壹咬香、甜、酥、脆,回味無窮。這道特產食品就是玉林人稱之為“白散”的大米花。

 “吃白散,是祈禱新年吉祥。”玉林人對和諧、吉祥的中國傳統“和”、“合”觀念根深蒂固,這圓圓的白散不正是象征著“合家團圓”嗎?鼓起的形狀配上吉祥字樣,是在恭祝大家新的壹年裏“福多、祿多、壽長、喜悅”。

 百年延續

  玉林白散始於何年何人,州誌沒有記載民間也了無傳說。但據祖父輩的老玉林講,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爺爺都已經在繼承著前人的傳統風俗了,這樣粗略算來已超過壹百多個春秋了。難得的是現在的玉林人家,每逢春節家家戶戶保留以白散供奉穡人、招呼賓客的習俗情有獨鐘。才使“脆弱”的玉林白散能夠跨越三個世紀,以壹種實物的形式繼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流傳。

 獨特工藝

制作白散的工藝很特殊,對主要材料糯米有很多講究,對糯米的蒸煮也有嚴格的要求。接下來才是在雕刻考究,選用上好鐵力木或格木的“白散模”裏“拷貝”白散。

作成餅狀的白散拿到太陽底下曬壹個多月才能幹透,然後是選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給幹爽的白散在糖汁裏“過”糖,再次在太陽下曬上十多天,用食用朱砂把白散面上的字描紅。

待到臘月底時,才把幹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散拿出來,以花生油鍋炸開。成形的白散--大米花的直徑足足有三十公分大。

從選米到油炸,成十道工序都很講究,每壹道工序不到位都有可能讓油炸時,出現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開。

家庭自產

玉林白散有個特點,雖說玉林人的家庭家家戶戶都吃白散。但商品經濟搞了二十多年,白散的廠家沒壹個?難道玉林人的商業意識這麽薄弱?

非也,玉林白散有兩個特點,其壹,是食用的季節性,家家戶戶只在春節期間食用。壹年長長就只有正月裏的二三十天有白散,這年壹過完,白散也就隨之消失。其二,代代相傳的白散都是以家庭自產自“消”的形式,或是幾戶聯合壹起“生產”。

1.白散印(註意看印子上的字)

2.舊時用禾桿燒大鍋糯米飯

3.制作白散

4.將白散壓放在“簍”上。曬幹!

5.成功制作的白散

6.曬幹的白散。清晰的字體。民間吉祥古文!、

需過糖,味道會更佳

7.用大量的花生油油炸,很有技巧的隨時按住,炸開的米花容易跑散,壹定要隨時用筷條按住

8.完整的白散,圓滿制作成功

茶泡

茶泡,顧名思義就是日常生活中用來泡茶喝的原料。

長期以來在玉林人的生活習俗中,有壹種喝茶的方式與眾不同。玉林人在敬給來訪的賓客的茶中,習慣放上壹片白如雪,美如玉的“茶泡”,使清香的茶水增添了幾分瓜果的自然芳香。而茶泡精美的圖案,細致的手工工藝,無不令品嘗者在喝茶時多了壹份視覺享受。

玉林人制作茶泡用的材料以冬瓜居多,有時也用木瓜,用什麽料是由制做的茶泡內容而定的。茶泡的制作工序非常講究,從選料到塹花,從過糖到點彩;經過能工巧匠們十幾道工序的精心泡制,壹個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冬瓜,最終變成了可口美觀的玉林茶泡。

由於玉林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玉林茶泡漸漸退出了我們的視線。日前,文化部門已把玉林茶泡列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和保護。

1.幾十種工具

2.用冬瓜雕刻出來的吉祥字體

3.茶泡

牛巴

“玉林牛巴”是玉林傳統風味名吃,它是用黃牛臀部肉(俗稱打棒肉)為主料,肉質細而有嚼勁,吃後滿口生香,堪稱地方壹絕。《清異錄》載:牛巴“赤明香,世傳鄺士良家脯也。輕薄甘香,殷紅浮脆,後世莫及”。

玉林“牛巴”的來歷傳說

傳說南宋開慶年間,壹個姓鄺的鹽販子,在運鹽途中牛累死了。他舍不得將牛丟棄,便把宰割好的牛肉腌起來,曬成牛肉幹。回家以後,他把鹹牛肉 放到大鍋裏煮。又輔以八角、桂皮等佐料燜燒。牛肉出鍋後異香撲鼻,滿室清香,左鄰右舍聞香而至。主人便熱情地請鄉鄰***同品嘗,席間眾人無不稱道肉香味美。 因牛肉形似牛糞,有人戲稱為“牛巴”,“牛巴”壹名由此得。由於“牛巴”的味道香美,“牛巴”逐漸成了壹種人見人愛的風味美食。

正宗玉林牛巴,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濃郁,鹹甜適口,韌而不堅,越嚼越有味。為下酒美肴,饋贈親朋摯友的佳品。玉林人舉辦筵席以及逢年過節,多喜以 牛巴與油炸花生米拼作冷盤。夏秋季節,各攤檔的涼拌粉,常以牛巴搭配。牛巴的制作以精選新鮮牛肉(黃牛後腿肉最好,前腿肉次之)為主料,拌入甘草、甘松、 丁香、八角、小茴、歸身、陳皮、草果、沙姜粉、胡椒粉、蒜蓉、蔥蓉、白糖、檸檬、上好米酒各適量經制作而成加工。

玉林牛巴的制作歷史悠 久,但初期制作規模小,銷售量少。30年代至40年代,西街吳常昌的牛巴最負盛名,曾裝罐頭,銷往柳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等地。解放後,隨著商品經 濟的發展,制作牛巴的數量增加,懂得制作工藝的人也比以前多。牛巴已成為飯店、酒樓、熟食攤檔必備之食品。

在玉林,人們喜歡用“牛巴”來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對客人的極其尊重。結婚等喜慶日子,當地人更以聚餐***品“玉林牛巴”為最高享受。

玉林“牛巴”的制作方法

玉林“牛巴”制作不易,主要體現在:壹選料講究,做“牛巴”最好選用黃牛臀肉(當地人稱“打棒肉”),因為只有這個部位的牛肉最富 有彈性和韌性,做出的“牛巴”才兼備爽口味厚且耐嚼。而時下很少人養黃牛,故很難買到黃牛肉。其次是配料的繁多。八角、桂皮、桂花、丁香、草果、花椒、桔 皮、沙姜、茅根、蒜白和冬菇壹樣也不可少。

做“牛巴”前可先把牛肉制成片,腌曬待用,並把配料用花生油爆香。最關鍵的壹道工序是煸炒,把牛肉片和配料放進鍋裏煸炒,煸炒的過程,武火和文火的運用要恰當。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往往能把握好火候,“牛巴”的色、味全在此顯功夫。

正由於制作“牛巴”的不易,現在人們已經很難吃到民間傳說的“牛巴”。記憶中“牛巴”的味道和現實中“牛巴”的味道也已經有了壹定的差距。

牛腩粉

玉林牛腩粉,采用獨家秘方熬制而成。只有在本土才能吃到正宗的牛腩粉,好比桂林米粉采用漓江水熬制壹樣的道理。

牛腩粉為最正宗的玉林風味小吃, 玉林著名的傳統風味食品。因以調制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起於民間。至今已遍及南寧、梧州等。主料細米粉,配料肉蛋、牛巴、全為玉林特色,澆上壹勺老火煲制的牛腩粉,鮮美爽口,唇齒留香。玉林牛腩粉為玉林增添了美食文化色彩,也為玉桂走廊增添了那美麗的花毯

制作:

選用白牛腩、肋骨肉、牛板筋、牛舌置清水中漂浸半小時,漂去血汙後,移置鍋中,以文火煮半小時,撈起,切成小塊,把切好小塊牛腩再洗壹次,晾幹,入調料煲20分鐘起鍋。把姜塊、蔥頭、蒜頭放到熱油鍋中煎香,灑酒少許,隨即把牛腩小塊倒入,與調料同炒,把香料袋置其中,加如高湯以文火煮3到4個小時即可

選用上好白粘米制作的細米粉;待鍋中水沸才投入,邊煮邊攪動,待煮到粉條輕拉即斷時,撈起,經清水浸洗、撈起、晾幹待用;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燙熱,撈置碗中,加進原料、調汁、牛腩

制作工序為:

1、將牛腩洗凈血汙,放入鍋中煮30分鐘,撈起切成小塊放入調料腌制。

2、將蔥頭、姜塊、蒜頭放入油鍋中炒香。

3、下牛腩塊並將香袋(裝有蒜頭、沙姜、魚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陳皮、蟲蛻、胡椒粉、丁香等配料的的紗布袋)置於其中,放入牛骨湯。

4、燜3~4小時,再將原湯倒入煮沸,,並加入味精等。

食用時,將已煮好的米粉在沸水中加熱,撈起濾幹水放入碗中,加上牛腩及原汁。其特色鮮美、滑嫩、消渣、甘香、爽口。

肉蛋

“千州萬州郁林州,甘香酥脆滿嘴油,肉蛋落地跳三跳,牛巴甘香味道優。”

肉丸,玉林人稱肉蛋。玉林肉丸潔白、嫩滑、松脆、無渣、味鮮美,富彈性,從高處扔下,可彈起10—20厘米。肉丸湯、炒肉丸是筵席的佳肴。民國時期,玉林的酒樓、飯店多有肉丸出售。30年代至40年代,城區專賣肉丸的攤檔有十多個。

解放後,傳統肉丸的制作工藝,得到繼承和推廣。70年代至80年代,除幾家大酒樓有肉丸制作高手外,許多熟食攤和企業單位的廚師也能制作。有少數肉丸名家,靠此發家致富,80年代後期,城區各大菜市,每天都有專賣肉丸的攤檔二三十個。

肉丸的制作,有壹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壹般選用黃牛肉,後腿肉為佳,也可用精瘦肉代替。把選好的牛肉剔筋去膜,切成厚片,捶成肉漿。置肉片於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荔枝木槌為好)邊捶邊翻動。用力均勻,快慢適度,過快則其熱不散,易成腐渣,食之無味。肉漿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為度。把肉漿移置大瓦缽,加進視水、鹽、胡椒粉、味精適量,制作者叉開五指,插入肉漿中,順同壹方向不斷攪拌,以使肉漿的微孔增加,形成網狀結構,使水分與調料均勻;然後把整團肉漿掀起,在缽中摔打,連續十幾次,以把肉漿拉開,能自動收縮為度,以增加肉蛋的脆度。先把鍋中水燒至溫度50度之後,左手抓肉團,稍用力壹抓,讓肉團條從拇指與食指合成圈中冒出,右手持湯匙迅速壹勺,即得拇指大小的肉丸,落入鍋中。把鍋水加溫至微沸,待肉丸浮起,撈放容器中。

目前已引進絞肉機絞肉,取代最費力氣的手工把豬、牛肉捶成肉漿這道工序,三分鐘就可把1.5公斤牛肉絞成肉漿,工效比用木棰打提高20倍,但制就的肉丸脆度下降。用絞肉機把牛肉絞壹二次,絞成粗肉漿後,再用木槌打,既提高工效,又可保持肉丸脆度。

地豆餅

涼粽

‘涼粽’,它便是最早記載於西晉周處《風土記》中的‘角黍’,是用菇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或白糖,玉林人稱之為‘三角粽’或‘涼粽’。

工藝:

制作香糯涼粽時,首先把粒大、純凈的香糯米泡於清水中,加入適量的濃堿水,攪勻後浸泡10小時,撈出再清漂2次,盛於竹箕中,瀝幹,以竹葉包紮成三角形或長條形小粽子,捆好,放到鍋裏煮三四個鐘頭即可。涼後剝去竹葉,涼粽晶瑩透亮,呈金黃色,香氣濃郁。把香糯涼粽切成小塊,盛入碗內,撒上蜜糖,香甜可口,且甜而不膩,具有軟、滑、韌、爽等特點。

生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