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壹般習慣於清晨做好壹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壹家蒸飯,全寨飄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饑。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蔬菜大多制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制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棱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肴。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占半數以上,有“無菜不腌、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範圍廣。豬、牛、雞、鴨、魚蝦、螺蚌、龍虱、晴蜒、白菜、黃瓜、竹筍、蘿蔔、蒜苗、木姜、蔥頭、芋頭…,皆可入壇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精和芝麻、黃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時間長。腌菜可放2年,腌雞鴨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魚可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