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老舍紀念館的各地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的各地紀念館

1930年7月,老舍應聘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住在齊魯大學辦公樓(現為山東醫科大學辦公樓)二層西南角的第壹個房間裏。1931年7月28日 ,老舍回北平和胡絜青結婚,不久,夫婦二人壹起返回濟南居住,租住在南新街 54 號壹間小房子裏。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南新街位於齊魯大學的北邊,是壹條有個折彎的南北胡同。院子不大,大門坐東向西,二門內的西、北、東三面有房。緊靠大門洞的門房由老田夫婦居住,西屋兩間是大家吃飯的地方,東屋是廚房,廁所在東南角的角落裏,老舍夫婦住北房。北房說是三間,實為三間半,西山墻後邊還連著壹個小暗間,堆放雜物。北房的東邊壹間半加了隔斷,作為臥室,西邊壹間半,是老舍會客和寫作的地方。往北不遠就是聞名全國的趵突泉,往南不到十分鐘就是齊魯大學。整個院子不很大,但種滿了花草和盆養的畦栽,還有壹棵不算小的紫丁香和壹大缸荷花。院子裏有壹眼水井,壹早壹晚,老舍自己打水澆花,施肥,捉蟲,所以花兒開的很旺盛。每年開春以後,小院裏花香不斷,五彩繽紛,吸引著不少朋友觀景賞花。老舍壹生愛交朋友,只要有人來訪,他都熱情接待,客人走後他才拼了命似的作他自己的事情。他的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趕集》中的絕大部分短篇小說,如《大悲寺外》、《馬褲先生》、《微神》、《開市大吉》、《歪毛兒》、《柳家大院》、《抱孫》、《黑白李》、《眼鏡》、《 》、《也是三角》等,還有發表在《論語》等刊物上的幽默詩文,大都寫成於這個院子裏。在這裏住了三年 , 生下了大女兒舒濟。

1934年9月,老舍接受了山東大學文學院的聘約,全家移居青島,居住在萊蕪路(現登州路 10 號甲)的壹所洋式平房裏。

1935年8月16日 ,兒子舒乙出生。

1936年搬家到黃縣路 12 號二層樓的壹層,居住壹年多。夏天,老舍辭去了山大的教職,開始成為職業作家。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就是在這裏創作完成的。

“七·七”事變 的炮聲使老舍無法再埋頭於創作。8 月 1 日第三個小女孩舒雨出生後,青島形勢危急。在接到齊魯大學文學院的聘書後,全家搬到齊大校內常柏路 11 號。

1937年11月15日,日寇炸毀黃河鐵橋,濟南危在旦夕。決不能當漢奸,堅決去抗戰,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別妻兒,離開常柏路 11 號溫馨的家,奔向武漢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

2010年,老舍先生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的故居改建為“駱駝祥子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據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們到了重慶。”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裏。青年會是“文協”在重慶的第壹個會址,老舍與何容住在二樓窗口向陽的壹間,中間壹個九屜桌,兩張單人床分放兩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 1940 年 8 月房屋被炸毀才離開,現僅存當年樓上的“青年會”三個大字殘跡。這期間寫作了他的第壹部抗戰話劇《殘霧》,第四部短篇小說集《火車集》,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攜子女來到北碚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壹家定居在蔡鍔路 24 號(現為天生新村 63號副16號)。與老向壹家、蕭伯青、蕭亦五同住“文協”北碚分會的壹座小樓。 1943 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況下,創作完成了長篇抗日武裝鬥爭小說《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說集《貧血集》。

1944 年4 月15 日 ,《新華日報》為“文協”成立六周年與老舍創作生活二十周年發表社論,郭沫若、茅盾、何容、臺靜農、臧克家等人均寫文章或賀詞表示祝賀。茅盾在文章中說: “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壹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私方,也是文藝界同人的公論。”

老舍在北碚安家後,許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壹次又壹次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後,人民的苦難和當亡國奴的恥辱。這些真實的細節,為醞釀創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詳細的背景材料。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1944 年元月,老舍開始寫作百萬字小說《四世同堂》,他說“我必須把它完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壹個較大的紀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壹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饑荒》於 1948 年在美國寫完。

《四世同堂》這部長達百萬字的長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傳統和國民性,對中國當時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釋為什麽中國幾乎被日本吞食,幾千年封建文化傳統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壹。

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敘了他在八年抗戰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報》上連載。他說:“把八年的生活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寫下來。我希望它既能給我自己留下壹點生命旅程中的印跡,同時也使別離八載的親友得到我壹些消息,省得逐壹的在口頭或書面上報告。”

老舍先生在重慶北碚的故居(現天生新村63號)於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