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有關老北京小吃的論文

有關老北京小吃的論文

小吃,亦稱小食,是各地區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彰顯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而北京作為壹個古都,也作為壹個幾百年來大小貴族千萬臣民在這裏休養生息之地,這裏的“小吃文化”所具有的歷史底蘊自然也是十分深厚的。盡管隨著現代化的沖擊,當下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小吃”隨處可見,使得壹些地道的北京小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仍有壹些歷史悠久的小吃依舊保持著其獨有的特色和廣泛的號召力,吸引著人們的味蕾。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推薦幾種北京小吃,包括驢打滾、艾窩窩、糖耳朵、焦圈、豆汁等,這些小吃雖然多以面食為主,但在口味上卻是大相徑庭,可滿足不同飲食愛好者的需求。

1、驢打滾

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壹,至今仍被人們所熟知。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即可。由於驢打滾在制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壹下,宛如郊野真驢打滾,故由此得名。事實上,這只是它的俗稱,其正名為豆面糕,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但“驢打滾”這個俗稱卻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現前往北京的小吃店,隨時都可以買到驢打滾。盡管如今人們在制作驢打滾時已改用江米面替代了黃米面,但因仍保留著外滾黃豆粉面的做法,故外表依舊呈黃色,且仍然保有其最初的香、甜、粘的特色,以及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因此也毫無疑問的成為了老北京小吃中的名品,深得北京及各地人士的喜歡。

2、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的風味小吃,其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然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同時用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等材料拌和成餡,最後將餡料包入糯米皮中即可。值得壹提的是,艾窩窩的餡料要事先炒好,再加上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

據了解,艾窩窩是壹種歷史悠久的小吃,起源於明朝萬歷年間,這在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誌》中得到了證實,其上記載:“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由此可見,這種小吃在明代被稱為“窩窩”,後來之所以改稱為“艾窩窩”,據說是因為有壹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禦艾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壹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禦”字,所以省卻了“禦”字而稱“艾窩窩”。據了解,最初的艾窩窩只在每年農歷春節前後上市,壹直賣到夏末秋初,屬春秋品種,但現在壹年四季都有供應,人們隨時都能品嘗到艾窩窩的獨特風味。

3、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壹種應時佳品,分為“糙豌豆黃兒”和“細豌豆黃兒”兩種。之所以有此之分,是因為豌豆黃起初是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經清宮禦膳房改進才有了“糙”、“細”的區別。其中“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待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壹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作為裝點即可。其常見於春季廟會之上,是典型的春令食品。而“細豌豆黃兒”的制法則較為精細,是將上等的白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曾深受慈禧太後的青睞,並因此成為了知名的宮廷小吃。

4、糖耳朵

糖耳朵,又名蜜麻花,是壹種形狀似人的耳朵的小吃甜點,故由此得名。糖耳朵的制作方法相對較為復雜,首先要做坯子,即是用和好的發酵面對上堿,另用壹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壹塊搟開後,將同樣搟開的紅糖面鋪在上面,然後再搟另壹塊發酵面,並鋪在紅糖面上面,做成二層酵面,壹層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壹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壹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自小塊中間開壹刀口,然後打開,將薄的壹面往裏翻過去,厚的壹邊壹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做好坯子後,再將花生油倒入鍋中,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裏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壹分鐘,即俗稱的過蜜;待糖耳朵浸透後,撈在盤裏晾涼即成。

糖耳朵的制作關鍵,在於要炸得透,且吃蜜均勻,同時放堿的量也要適當,這樣才能做出棕黃油亮、綿潤松軟、甜蜜可口且沒有酸口的蜜麻花。據了解,在北京,以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在質量上最優,曾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喜歡吃糖耳朵的人不妨前往壹試。 

5、焦圈

像其他北京小吃壹樣,焦圈也是壹種古老的食品,其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千百年來壹直深得人們的喜愛。早在宋代,蘇東坡就寫過壹首關於焦圈的詩,即“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它被譽為是中國第壹首產品廣告詩。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撚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若想要制作焦圈,首先需用溫水化開鹽、堿、少許礬,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團後,用手反復壓揉面團,揉勻後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後把面團壓扁,用刀切成5厘米寬的條,取成條面坯置案板,用壹手按住壹端,另壹手托住面坯的另壹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寬的劑(壹般50克面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壹起,用小炸刀中間切壹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壹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壹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型後翻過來,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由此制成的焦圈又香又酥又脆,且即使貯存十天半月,也可保障質不變,脆如初,酥香不皮,因此壹直以來都比較受歡迎,人們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是為數不多的男女老少鹹宜的北京小吃之壹。

6、豆汁

說完焦圈,就不得不提它的老搭檔豆汁,這也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之壹。豆汁實際上是制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撚去皮後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沈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同焦圈類似,豆汁的歷史也十分悠久,相傳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的大眾化食品了。後來據說在乾隆十八年(1753),又有人將豆汁舉薦給了乾隆皇帝,並在奏本寫到:“近日新興豆汁壹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禦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很快便成為了宮廷的禦膳。

豆汁壹般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猶如泔水。因此,第壹次喝豆汁的人,大多數都會覺得難以下咽,但捏著鼻子喝兩次以後,就會改變壹開始對豆汁的看法,不僅不會再排斥它的味道,而且或許還能上癮,幾天不喝就會十分懷念,這也是其貌不揚的豆汁之所以會成為老北京名小吃的原因之壹。此外,據營養學家分析,豆汁的營養價值也不可低估,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這樣看來,許多人寧願每天排隊也要喝到豆汁的做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以上所說的幾種食品外,老北京的名小吃還有糖卷果、糖火燒、面茶、饊子麻花、奶油炸糕、蛤蟆吐蜜、姜汁排叉兒等。它們承載著歷史的長河,壹直流傳至今,是人們品味北京美食、領略首都悠久飲食文化的絕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