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宋朝的食物,不是像胡椒和辣椒這樣的舶來品。

宋朝的食物,不是像胡椒和辣椒這樣的舶來品。

宋徽宗和趙霽的《文匯圖》描繪了宋代文人的“舌尖上的盛宴”?

在中國飲食史上,宋代是壹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過渡到豐富。改良水稻的引進,農田的開發,精心的育種,以及精耕細作技術的普及,讓人們得到了大自然更豐厚的饋贈。在北回歸線溫暖的陽光下,農作物創造了更豐富的食材,並通過發達的市場網絡將其運輸到各地。在此期間,平民的飲食習慣從兩餐制演變為三餐制。

擺脫了饑餓威脅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和更悠閑的思想來琢磨飲食,研究烹飪方法和發明各種美味佳肴來滿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廚師都必須熟悉的烹飪技術,如煮,烤,烤,煎,炸,煮,燉,腌,蒸,打蠟,蜂蜜和洋蔥拔絲,都在宋代成熟。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火腿、東坡肉、火鍋、生魚片(宋人稱為“左”)、油條、湯圓、爆米花、各種糕點和其他食品和小吃,這些食品和小吃也是在宋代發明或流行的。

東坡肉和火腿是宋人發明的。

11世紀的湖北黃州還是壹片“蠻荒之地”。多災多難的蘇軾在這裏度過了人生的第壹個低潮期。因為烏臺詩案,他被貶到黃州擔任勇團助理員,這是壹個卑微而閑散的職位,沒有什麽實權。但這位樂天派詩人決心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品嘗美味的食物顯然可以使灰暗的世俗生活煥發出舒適的光芒。

紅燒肉是中國食譜中最常見的菜肴,因其香味濃郁、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而讓吃貨們的食指大動。今天,人們認為這種成功地將油膩的豬肉轉化為醇厚食物的烹飪技術是由蘇軾在黃州發明的,人們將這種食物命名為“東坡肉”。東坡是黃州壹個廢棄的舊營地,蘇軾在這裏耕地並親近自然,因此得名“東坡居士”。

宋朝的黃州人不知道,壹塊普通的豬肉經過神奇的烹飪後,在火和酒的復雜作用下也可以美味可口。“黃州好豬肉,價格便宜如糞土,富人不肯吃,窮人不懂烹飪。”在美食家蘇軾眼裏,這無異於揮霍的東西。

東坡肉的做法並不復雜:將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壹英寸見方的方塊,加入酒和醬油進行腌制,將其放在壹個陶碗中,加入小許水,並在炭爐上慢燉,註意熱量。蘇軾用壹首詩《吃豬肉詩》來說明烹飪東坡肉的關鍵:“文火慢,水少,火盛他美。每天起來打壹碗,吃得飽飽的,根本顧不上吃。”在黃州孤獨的歲月裏,每天壹碗紅燒肉把詩人“不合時宜的胃”變成了“美味的胃”,他的生活和胃都得到了充實。

後來的美食家根據自己的廚房經驗和口味偏好改進了紅燒肉的制作工藝。例如,明朝傳入中國的辣椒用於調味,但關鍵的烹飪步驟仍由蘇軾指導。

火腿是另壹種源自家豬的中國美食,據說是蘇軾發明的。不管是真是假,“火腿”壹詞確實來自北宋。蘇軾也做過火腿:“火腿用豬胰臟煮,油沒了。把火腿藏在山谷裏,幾十年都不會出油。”在漫長的腌制和儲存過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分解了豬肉中的蛋白質,並將其轉化為獨特而美妙的味道,這種味道比鮮肉更有味道。

火鍋和豆芽誕生於宋朝。

比蘇軾晚壹百年出生的南宋人林鴻是宋代的另壹位美食家。他自稱是北宋隱士林和靖七世的孫子,但與何晶冷漠的生活方式不同,林鴻熱衷於舌尖上的探索,曾在山野逗留尋找美味食材。《山甲清宮》是林鴻記錄美食的作品。這本書包含了由山野產的野菜、蘑菇、水果和動物制成的各種食物,並介紹了這些山珍的材料和烹飪方法。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豐富的野生野味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林鴻曾在冬天在武夷山抓到壹只胖兔子,但山裏沒有廚師。林鴻不知道如何烹飪這份來自大自然的禮物。壹位老食客告訴他:“在山裏,只使用薄批次,並且使用酒,醬和胡椒,在Azakami使用風爐,水較少。喝完壹杯後,會給他們每人壹根蹄筋,讓他們自己做?加湯,煮它,吐它,並酌情為它提供果汁。”用筷子夾住兔肉切片,在熱氣騰騰的湯中攪拌,湯汁立即變成玫瑰色,然後蘸上“酒醬和胡椒”制成的醬水。壹咬下去,壹股更鮮美更刺鼻的味道立刻激活味蕾。

林鴻把這種烹飪方法命名為“婆媳宮”。後來,“半夏公”從山野傳入市場,人們從中獲得了制作美食的靈感,“涮”這個詞在餐桌上被廣泛使用,不僅是兔肉,其他肉類和蔬菜也可以用壹次沖洗和蘸醬來烹飪。這種方法流傳到今天,人們稱之為“涮火鍋”。

林鴻還在他的書《山甲清宮》中記錄了制作豆芽的方法:“將黑豆浸泡在水中,讓它們發芽,將谷殼放在鍋中,鋪上沙子種植豆子,並用木板擠壓它們。如果它很長,它將在桶中重復使用,並在黎明時幹燥...三天後,將它洗凈,用油、鹽、苦酒和香料焯過,用芝麻餅卷著吃特別好。顏色是淡黃色的,著名的鵝是用大豆生的。”在宋人的食譜中,黃豆、綠豆、豌豆、春蠶和紅豆都可以做成豆芽。

在人類飲食史上,中國人曾經用天才的烹飪技術從單調的豆類中開發出不可預測的美味佳肴。從豆漿到豆腐,從腐乳到腐竹,富含大豆的植物蛋白蛋通過壹系列的物理和化學反應,變得各種形式和口味的美味。豆芽是中國人飲食的又壹項天才發明。曬幹的豆幾乎不含維生素C,但在它發芽後,豆中的澱粉會水解成葡萄糖並合成維生素C。

如果人體缺乏維生素C,就極容易患壞血病。在西方大航海期間,它長期受到壞血病的困擾,無數水手死於壞血病。然而,經過多年的動蕩,中國的海上商人和水手很少患壞血病。後來,人們發現中國人把綠豆帶到海上,可以隨時把它們變成豆芽,從而能夠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油條和湯圓也是宋朝生產的。

很久以前,中國人在北方種植小麥,在南方種植水稻,依靠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來自天堂的陽光和雨水,以及他們的辛勤勞動和智慧,他們發展了遠遠領先於世界的農耕文明。但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小麥粉和大米僅作為滿足口腔需求的主食。宋朝時期,隨著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人們的飲食需求開始從胃的低水平上升到舌尖的高水平,小麥粉和大米逐漸發展成為口味更豐富的風味小吃。

宋代的面食小吃種類繁多,如軟山羊面、桐皮面、鹽炒面、雞絲面、肉絲面、三鮮面等。饅頭包括羊肉饅頭、竹筍饅頭、魚饅頭、螃蟹饅頭、糖饅頭和蒸饅頭。芝麻餅包括千層餅、月餅、烤金花餅、牛奶餅、菜餅、胡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子餅、糖餅...

油條是壹種通過高溫油炸使面團快速膨化的小吃,據說起源於南宋。它的誕生與宋朝壹個叛徒的仇恨有關。南宋主和派宰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抗金名將嶽飛。宋人用壹種特殊的烹飪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憤怒:將面條揉成秦檜的形狀,然後在沸騰的油中油炸以消除他們的仇恨。因此,油條也被稱為“炸檜”。從了解牛的專家到煎鍋,飲食對中國人來說壹直充滿了情感,它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頓悟和對世界的愛恨情仇。

大米不僅是包裹肚子的主食,還被宋人用來制作各種糕點:糖糕、花糕、蜜糕、糯米糕、蜂糖糕、栗子糕、麥糕、豆糕、蒸年糕、重陽糕...著名的蘇式點心以桂花和玫瑰為香,在宋代已形成壹種風格。

湯圓是壹種用糯米包裹糖餡烹制的甜點,也是在宋代發明的。南宋詩人姜白石在壹首詩中寫道:“元宵競看蓮花船,寶馬車接鈸;風雨之夜,人已疲憊,孤燈仍喚賣湯圓。”宋人通過吃餃子含蓄地寄托感情,期待與親人團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像壹個人每天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熱量來維持人體新陳代謝壹樣,飲食也為歷史前進提供了動力。人類社會的文明始於我們的祖先學會用火烹飪食物。宋朝時,中國人的飲食發生了壹場悄無聲息的革命。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國美食》中描述說:“中國偉大的烹飪方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的食物非常簡單,但到了宋朝晚期,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美烹飪方法得到了充分證實。”1998期間,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1000年來對人類生活影響最深遠的100件大事,宋代的餐館和小吃被選為第56件。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驚訝。